半夜一点钟,一身黑色紧身衣的萧重出现在三号山顶,伏在一棵树下观察着巨大的黑黝黝的二号山。
这里要比二号山低一些,离二号山有四五公里远,从这里观察,二号山的情况可以尽收眼底。但是这边的一切也处于二号山雷达的监视之下。
现在月亮挂在西方天际,二号山黑乎乎一片。借着朦胧月光,可以模糊看到二号山山体走势和山脚处连接进山道路的大门,而那面绘有迷彩色的大门紧闭着。
从大门向西,在二号山的南坡上,是一片绵延几公里荒芜而又平坦的坡地,山坡上杂草丛生却没有大石大树。大概为了安全需要,山坡上凸起的东西都被清除了。在这片山坡中央位置的下面,就隐藏着战略导弹发射井。此刻,那枚带有几十个核弹头令人生畏的巨大导弹就竖立在发射井里。
在发射井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有四处暗哨,离发射井最远的也不超过一百米,哨兵那警惕的眼睛在时刻注视着周围的一切。
萧重用夜视望远镜观察着那些哨位。那些哨位很隐蔽,有的藏在矮树丛中,有的躲在石头后面,而最上面那个就开在岩石中,萧重能看到那伪装成一道石隙的观察孔。
这些哨位都配有红外观察仪,观察仪的镜头能做一百二十度的扫描,它们与探照灯和山上的雷达一起,组成了严密的监视网,时刻警惕着可能靠近发射井的任何物体。可以说,任何比昆虫大的物体进入这空间都将无处遁形。
萧重观察着探照灯。从地面接近发射井的障碍是探照灯。他可以通过降低软晶罩温度的办法躲过红外观察仪,却躲不过探照灯和哨兵的眼睛。软晶罩透明的特性使他的身体无法在可见光下匿形。
山上有十几架探照灯在来回巡视,将山体各处照得雪亮,其中有两架探照灯专门扫视发射井盖处。萧重数了一下,两架探照灯一前一后扫射发射井盖的时间间隔最长不超过二十秒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不摧毁探照灯而从地面接近发射井,简直是不可能的。而摧毁探照灯很可能引起高度紧张的异能人歇斯底里发作。
萧重观察着山上的雷达。与探照灯和红外观察仪注意地面目标不同,雷达监视的主要是空中目标,只要离开地面一米,就在它的监视范围内。如果要飞过去的话,雷达是躲不过的。他必须寻找伪装自己的办法,并寻找哨兵松懈的时机。
萧重看了看手表,哨兵换岗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射出软晶抓住前方一棵较大的树,做好了起飞的准备。
根据基地军官提供的信息,雷达兵将在两点换岗,他可以利用这短暂的时间起飞。但现在是红界控制的时期,疯狂的她完全可能改变过去的作息制度,因此不能对这一时机抱有幻想。
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要寻找对方可能出现疏忽的时机开始行动。而换岗时间可能是唯一的时机。然而,他却看不到雷达兵的换岗,只能以暗哨的换岗类推。
电子表闪现两点不久,萧重看到上面那个观察孔里有微光一闪。那是换岗哨兵进出观察仪房间开门时透出的一点亮光。
换岗了!萧重立刻蜷缩起身体,全力收缩软晶,向那棵树顶端射去。
他努力张大双翼,用最适合上升的角度全力向天空冲击。他闪电般掠过大树的顶梢,飞进黑暗的空中,然后在达到最高点后沿着三号山西面的山坡向侧下俯冲。
他知道,从他离开那棵树的遮蔽起,他就完全暴露在对方雷达的监视之下,他希望自己选择的起飞位置和竭力蜷缩的身体以及远离发射井的飞行路线能使对方误判。
他来的时候,已经用三号山的雷达检验过,可以放心地使用软晶翼,因为软晶不仅对光线透明,也对雷达波透明。他需要掩饰的是自己的身体。当他全力蜷缩起身体时,他的雷达反射面积只相当于一只飞翔的大鹰。
萧重努力蜷缩着身体向山下滑翔,不时射出软晶牵拉山石加速。
这样子飞行很别扭,身体难受不说,还不好控制方向。他觉得自己抱住双腿缩在一起的样子就像个大苍蝇,这种飞行姿势一定难看极了。
接近山脚时他已经飞到山体西侧。这个位置,是在二号发射井的西南方,距离发射井大约六七公里。
他在山脚再一次加速之后升到空中,掠过两山之间百多米宽的山谷,扑向二号山的山脚。那里有一个断崖形成的弧形凹陷,在山脚形成了一个死角,可以暂避探照灯和雷达。他要从那里飞上二号山。
要从这个死角飞上二号山非常不易。死角里不到十米高的断崖,不能为他需要的升空高度提供有效的牵拉距离,但他必须从这里走。因为在二号山的其他地方,要想不惊动雷达和哨兵神不知鬼不觉地上去是不可能的。而这个死角,是他伪装飞鸟闯过对方眼界的唯一隐蔽的地势。
他要利用突然性迅速闯过死角上方的探照灯照射带,并利用死角上面相对复杂的山坡地形隐蔽地向发射井方向飞行。相信如果对方的哨兵没有在他闯入探照灯照射带的霎那间发现他的话,雷达兵只会把他当成一只从三号山飞来的鹰。那时候只要他继续伪装鸟类并躲开哨兵的搜寻,就有了隐蔽接近发射井的可能。
萧重努力贴近地面滑翔进死角。在进入死角之前他已经抓住死角里的山岩牵拉加速。一进死角,他立刻调整双翼角度使之能够沿着陡坡向上飞行,并以他能做到的最大速度猛然冲出死角断崖,飞上天空。
他一直冲到近二十米高的空中。看看探照灯光柱在脚下缓缓移动,似乎没有被他的突然掠过所惊动,不禁暗自庆幸。刚才穿过探照灯光带时,正巧光柱刚刚移过,如果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