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哲学类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春秋时候(前五七左右),一位"名耳,字聃,姓李氏"的哲人,被称为老子。

    英国哲学家罗素到中国来的时候,有人向他介绍"老子",并翻译了几段给他听,他听了大为惊叹,几乎不相信中国古代思想家竟有这样的奇妙言论!

    老子言论的奇妙,有思想史常识的人,都一致同意。但是老子一书,行文大古奥,造句大离奇。其中许多高深的哲理,都蕴藏在这种古奥与离奇之内,想要对哲理登堂人室,必得先通过这一关不可,这下子就难倒许多人,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不得其门而入。

    历来想打破这一关的人很多,有的从文字学入手、有的从训诂学入手、有的从校勘学入手、有的从文法学入手、有的从笺注入手、有的从义理入手。各类解老、喻老、说老之书,历朝各代都有。但真能适合现代人读,且用新方法加以阐述者,倒不多见。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到一九七四年初,中国大陆出土了帛书老子两种,提供了极好的帮助。它们证明了过去的许多校勘学、训诂学,都错了,这倒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孔丘:论语

    孔丘(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字仲尼,山东曲阜人。他被尊为孔子。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丘言行的一部书,也附带记录他的弟子的言行。它的成书,不在一时,也不成于一人。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是"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而来的;赵翼陔余丛考说:"语者,圣人之遗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先秦古书中引孔丘的话,引就引了,但不提论语。论语两字的出现,是以后的事。崔述洙泗考信录列举论语累积成书的证据,是可信的。

    论语传到西汉时候,已经有三种本子,就是"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后来前两种失传了,"鲁论语"也残缺了。最早的论语本子,已经如此,后代本子的失出失入,当然更不消说了。

    论语既然不过是孔丘的语录、孔门师徒的谈话录,所以它的形诸文字,就不可只就字面上拘泥,而该想到谈话当时的情况。当然那种情况我们不能深知,记录也容易有错误,所以我们读论语、研究论语,应该带着闲适的心情去看它的真与伪、它的一致与矛盾,而不该抱着严重的读经态度,去想"道贯"它。

    列御寇:列子

    列御寇,被称为列子,是春秋后期人,比孔子晚七八十年。比庄子早一百年。他住在郑国,郑国宰相子阳曾送他吃的,他不要,后来子阳为人所杀。他好像是跟当道不合作的。

    汉书艺文志中有列子八篇,但是现在传下来的列子八卷,却不是汉书艺文志着录的,而是魏晋的人伪造的。当然伪造的时候,也会根据一些流传下来的古代材料,所以它的内容,就是一部"大锅炒"。在它里面,有先秦各家的思想、有秦汉时代的名物,甚至还有一点佛书故事,很是驳杂,但它的主调还是老庄思路。它在杨朱篇中所表现出来的杨朱思想,甚至比孟子中的"为我"、比吕氏春秋中的"贵己"、比淮南子中的"全生保真"还激烈,已经超出庄子盗跖篇之上,所以列子在了解中国思想,尤其是魏晋思想上,有它重要的地位。

    列子被归入道家,道教把它统战成自己的经典。唐朝时候,尊称为冲虚真经;宋朝时候,又加尊称为冲虚至德真经,其实列子只是列子,它不该是道教的宣传品。

    庄周:庄子

    庄周(约前三六九~?)被称为庄子。

    庄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说有五十二篇,如今所存,只有三十三篇。中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哲学的特色是它的"出世主义"。这种出世,虽与世俗处,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一派超然物外的状态。

    在人生哲学方面,庄子中的意见是"达观主义"。对人生一切寿夭、生死、祸福、是非、善恶、得失、贫富,一概达观、一概归到命定。而这种达观的获得,则倚靠超出"形骸乏外"的"出世主义"。这种主义,使人虽在人世,却如同不在人世一样,这样放大眼光,可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效果。所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未,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这种物我一致的极致,就是庄子思想的极致。就文体而言,庄子的文字极为优美波谲,是古文中的珍品。

    荀况:荀子

    荀况(约前三一五~约前二三六)被称为荀卿、荀子。

    荀况是战国晚期的大思想家,他生在赵国,住在齐国与楚国,做的是祭酒和兰陵县(山东库县)的县太爷,后来终老在那地方,活了八九十岁。

    荀况有两个有名的学生——韩非和李斯;一部有名的书——荀子。这书共有三十二篇,它最早是汉朝刘向整理出来的,取名孙卿书);再由唐朝杨倞重新整理,定名荀子。书虽然体大思精,可是一直很倒楣,在孟轲做为孔丘接班人的标准下,和荀况自己的两位不讨人喜欢的接班人的影晌下,它一直被冷落。结果只看到思想粗糙的孟子一路风光,思想精湛的荀子却没取得应有的重视。这对荀况是非常不公平的。

    两千年后,我们重新检定荀况的地位,发现他真不愧是给先秦百家齐放思想集大成的人。他写非十二子篇,从社会贤达陈仲、史鳅,到墨家的墨翟、宋鈃,到法家的慎到、田骈,到名家的惠施、邓析,到儒家的子思、孟轲,他都一个个点名批判。此公的气魄,于此可见。至于他在天论中的进步见解,那种戡天、参天的气魄,更是空前绝后的。

    吕不韦:吕氏春秋

    吕不韦(?~前二三五)是战国后期的大商人,是"阳翟大贾"(阳翟在河南禹县)。他经商到赵国的邯郸,正巧碰到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立刻用生意眼判定这个公子"奇货可居",便烧他的冷灶。后来这公子继位,就是秦庄襄王,吕不韦投机成功,当了丞相。庄襄王死后,秦始皇继位,继续请他做丞相,前后掌权十多年,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的食客为他编的书,有二十六卷,一百六士篇,二十万字,内容是把先秦各家的思想综合,变成一套拼盘式的学说系统。先秦各家的思想,本来是各搞各的,经吕不韦这样一统战,就全部变成他的"思想食客"了,他自然得意非凡。他把书挂在城门上,悬赏能够改一字的,赠千金,由此可见他的气派。在哲学派别上吕不韦属于杂家,一部书什么都一网兜收,当然要杂啊!

    吕不韦自认这书"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而它"备"的方法,却很有技巧。它经常是用许多寓言、故事、历史来把理论带进场,以反覆设喻来引人入胜。吕氏春秋实在是一部妙书。

    刘安:淮南子

    刘安(前一七九~前一二二),江苏沛县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邦在打韩王信的时候,经过赵,赵王张敖献上美人,过夜留下"龙种"。一年后,赵王被诬谋反,美人被连累,关在牢里。大概这时候生下私生子刘长,美人转托审食其转告刘邦,刘邦不理,美人自杀。刘邦就把他最小的儿子刘长封做淮南王,当时只有两岁。后来刘邦死了,汉文帝即位,二十二年后,又搞诬人谋反的把戏,抓了刘长,把刘长关在囚车里,刘长自杀。刘长死后十年,他的长子当了淮南王,就是刘安。刘安做淮南王做到五十九岁,汉武帝又搞诬人谋反的把戏,于是刘安又自杀。这三世蒙冤、三代自杀的史实,是中国帝王政治、宫廷黑暗中的一大悲剧。不幸跟帝王之家有生殖器关系的人,遭遇真太不公平了!

    这种三代自杀的不公平,最后流传到民间,民间就传说刘安不是自杀的,而是得道升天了。不但他升天,他家的鸡狗都升天了。"一人得道,鸡犬同升"的传说,就来源于此。

    刘安是学问很好的人,"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他和他的门客著了一部包罗万象的大书,就是淮南鸿烈,就是后来的(淮南子)。

    扬雄:太玄

    扬雄(前五三~一八),字子云,四川成都人。他"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文笔虽好,口才不行。因为他口吃。

    扬雄四十岁后,到了京师做官。王莽当政,扬雄"求免于祸",写过剧秦美新的马屁文章。但他虽然决心避祸,祸还是到了家门。在刘歆儿子刘棻的案子里,终于被牵连到。治安人员来抓他的时候,他在天禄阁楼上校书,乃跳楼自杀,差点摔死。后来查出他只不过教刘棻写过字,并未涉案,乃不了了之,而他自己,白白摔得鼻青眼肿一场。

    扬雄晚年又老又穷,喜欢喝酒。"有好事者,载酒从游学",传下他的名著太玄和法言。他七十一岁时死去。

    扬雄努力的方向,在使儒家与道家合流,使阴阳家靠边站。西汉思想在初期是道家与阴阳家合流,中期是儒家与阴阳家合流,闹出一片谶纬灾异之学,搞得乌烟瘴气。扬雄有鉴于此,乃著书立说,想把主流带入新方向,他的用心,是很难能的;他的努力,是很可怜的。

    扬雄也是辞赋家,但他晚年鉴于辞赋无用,反对起来了。

    桓谭:新论

    桓谭(前二三?~五六),字君山,江苏徐州人。他父亲是汉成帝时候的太乐令,他在音律方面,因此就很内行。他"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憙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除了音乐以外,他又"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

    在王莽篡汉的时候,"天下之士,莫不竟褒称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但是桓谭"独自守,默然无言"。玉莽给了他不说话的自由,让他做掌乐大夫。

    汉光武当政后,桓谭上疏请求改革政治,请求禁止"富商大贾""中家子弟"放高利贷,请求注意"同罪异论""刑开二门"

    的司法黑暗。后来又上疏请求不要迷信谶纬。汉光武是迷信讼纬的,发怒要杀他,他"叩头流血",才得免死。此后忽忽不乐,不久就死了。

    桓谭在那种马屁与愚昧的时代里,敢于不讲话,也敢于讲话,的确是位了不得的前进思想家。可惜他的遗著新论二十九篇失传了。这篇"形神"是非常难得的一篇劫余,其中讨论"人死如灯灭"的哲理,直接影响到后来的范缜。在中国的思想家里,桓谭的确是最优秀的一位。

    王充:论衡

    王充(二七~一),字仲任,浙江上虞人。他是后汉的大学生,家里很穷,买不起书,很多书,都是站在书店里看来的。

    王充的时代,思想都是儒家的一统局面,他能在这一统的局面里,脱颖而出,写出论衡来表示异议,实在是很优秀的。

    王充是中国汉朝思想界的明星,正如宋恕在六斋卑仪中所称道的"旷世超奇出上虞,论衡精处古今无"。王充的伟大,在于他风格独具,思想不遵传统的绳墨,勇于疑古论今。

    王充的思想,在论衡里完全流传下来。例如在奇怪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怀疑稷母履大人迹而生,而说:"贵人之气,更禀贱物之精,安能精微?"又在论死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论死生,则以死者现神,必著殓时之衣;人即有鬼,岂衣服之仍形?他如书虚篇中疑孔颜同登泰山、以望阊门之事;感虚篇中疑杞梁之妻哭城城崩之伪;语增篡中疑武王伐纣、兵不血刃之有问题;谴告篇中疑灾异之无关人事;商虫篇中明言虫灾之生,乃因人谋不臧;并更明言当时学风的妖妄。这些惊世骇俗的许多卓见,都是论衡中的不凡的思想,值得我们特别重视。

    王符:潜夫论

    王符(约八三~一七),字节信,甘肃镇源人。他是姨大太生的,他的家乡"俗鄙庶孽"(有看不起姨太太生的风俗),从小就被人轻视。他"少好学,有志操",长大后又"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他在不得意中,"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潜夫论这部书,完整的流传到今天。

    王符是迷信时代里的一个反对"妖妄"的人。他努力提倡"以人为重"的哲学,他说:"凡人吉凶,以人为主。在于天者,不可知也。"又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