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文学类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司马相如:司马文园集

    司马相如(约前一七九~前二一七),字长卿,原名犬子,后来他因佩服商相如,改名相如,四川成都人。

    司马相如年轻时候,喜欢读书击剑。他在梁孝王那里做食客,写了子虚赋,流传到皇宫里,汉武帝看到了,很欣赏。感慨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后来得知是同时,便召见他。他为游猎写赋,得汉武帝欢心,就红起来了。

    司马相如落魄时候,勾引到卓王孙的女儿-十七岁的小寡妇卓文君,演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私奔。卓王孙杯葛小夫妻,小夫妻就在附近卖酒,"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是家有八百多佣人的大户,丢不起这个人,遂屈服,"分文君僮百人,钱百万。"于是小夫妻阔起来了。他后来变心,最后得糖尿病死去,死前一直是御用文人。

    赋本是"被之管弦"的诗和"合于乐舞"的楚辞以后的一种新文体,它是"不歌而诵"的,但是堆砌辞句、偏寻奇字、穷搜典故,最后弄得"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全是空架子。司马相如的赋,就是此中翘楚。在中国文章史上,他有所创例,也是一个罪魁。

    蔡邕:蔡中郎集

    蔡邕(一三二~一九二),字伯喈,河南杞县人。他是汉未的大孝子,他的家族也是中国家族的模范——"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蔡邕对辞章、数术、天文、音乐、文字都很在行,尤其在订正古书与文字上,他的功绩更是可观,是中国第一碑铭圣手。蔡邕四十六岁时候被权臣构陷下狱,死里逃生,"与家属髠钳徙朔方",全家流放边区做罪犯,第二年赦回。不久又被构陷,说他在流放时有怨言。他"乃亡命江海",路到江苏避难,一连十二年。董卓掌权后,很欣赏他,强迫他再回中央,他想"自慝"于山东,没有成功。王允杀董卓后,蔡邕叹了口气,王允认为这口气叹得思想有问题,把他下狱,要杀他。他请求用刺脸砍脚来换得一命,以便完成汉史,王允不肯,遂被杀,年六十一岁。蔡邕一生三次逃离政治的漩涡,最后仍死在漩涡里,可见这是何等不公平。更不公平的是:后来的野史戏曲中,竟把这忠孝仁爱的蔡邕,"满村争说"成无情绝义、见利背信的小人,这更是不公平了。

    孔融:孔北海集

    孔融(一五三~二八),字文举,山东曲阜人。他是孔子第二十世孙子,他"幼有异才",十岁时登门见李膺,口才惊四座,李膺夸他"高明必为伟器"。

    孔融十六岁就坐了牢,为的是通缉犯张俭到孔家来避难,孔融替哥哥孔褒作主,收留了张俭。事发后,孔融说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他该负责;他们母亲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闹得"一门争死"(一家人个个争着要去死),侠义感人。后来皇帝决定由孔褒负责,孔融就出了狱。

    孔融是勇敢的人。他做青州刺史,被袁谭围攻,自春至夏,守城的只剩下几百人了,危在旦夕,但是他"隐儿读书,谈笑自若"。城陷之夜,他妻子被俘,他得以逃出。

    孔融反对恢复肉刑,反对曹丕私纳袁绍儿媳妇,反对曹操禁酒。演变得跟曹操不合。小人郗虑从中搞鬼,最后由路粹罗织孔融罪名,说他"招合徒众,欲规不轨",说他"谤讪朝廷"、"不遵朝仪"、"大逆不道"。了是孔融又第二次入狱。最后全家被杀,全无完卵,年五十六岁。

    孔融的遭遇,是乱世中一个真人的悲剧。

    陆机:陆士衡集

    陆机(二六一~三三),字士衡,因做过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江苏上海人。陆机的祖父是陆逊,父亲是陆抗,他是三国时吴国世家之子。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吴国被灭,他闭门读书,一连十年。最后写了辩亡论两篇,作为对故国兴亡的一番检讨。

    陆机后来在晋朝做官,不幸卷入晋室内争,一度下狱论死,遇赦生还。晋惠帝时候,晋室又内争,陆机带兵战败,为人所构陷,成都王颖误认他图谋倒戈,派人去抓他,他说:"今日受诛,岂非命也!"又说:"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遂被杀。他的弟弟陆云、陆耽,和儿子陆蔚、陆夏,同时被害。死时只四十三岁。因为这是一场冤狱,他"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李白诗说"陆机雄才岂自保",正是指此。

    陆机是多种文体的作者,现在陆士衡集有诗三卷、赋四卷、杂著一卷、文二卷。张华对陆机说:"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由此可看出他"天才秀逸,辞藻宏丽"的一面。

    陆机的文赋最能代表他的文学论,也可看出那个时代的文艺水平。

    陶潜:陶渊明集

    陶潜(三七二~四二七),字渊明、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死后溢号靖节先生。他是东晋的政治家陶侃的曾孙,做过彭泽县县长,因为对督察的官架子讨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束带见之",就辞职不干了。他的不合作主义,很早就表现出来了。

    陶潜生值东晋未年的乱世,看到现实政治的黑暗,决心弃官归隐。他的时代的文风是清谈的、雕饰的,但他却是清淡的、自然的。他宁愿过穷困的日子,可是却自适其适,穿着破鞋子,在山里云游,与现实政治概不合作。

    陶潜的唯一过分了的嗜好是他喜欢喝酒,并写了大多的和酒有关的诗。在他一百一十四首的五言古诗里,酒字出现三十一次、醉字七次、醒字三次、酣字三次、酌字三次、醇字一次。他的儿子都是笨蛋,没有一个能"臣得其酒"式的继承他的一切。他在六十三岁时死去,死前写自祭文,说:"匪贵前誉,孰重后歌。"表示对生前死后的声名都不在乎。这种旷达,在他拟挽歌辞里也如出一辙:"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江淹:江文通集

    江淹(四四四~五五),字文通,河南兰考人。他十三岁就做了孤儿,家里很穷,"常采薪以养母"。长大后在南北朝时代的宋朝做官,但并不得志,二十三岁时候,且因郭彦文案受牵累被诬拿了黑钱,因而下狱。经他在狱中上书宋建平王刘景素,有以自明,才被放出来。

    江淹后在齐朝做了大官,又到粱朝做了大官,在历事三朝,择木而栖。六十二岁死的时候,梁武帝为他素服举哀。他生逢乱世,得在营扰中保持创作,写出恨赋、别赋等作品,表现出对时代的抗议,也算很不容易了。

    江淹作品的大缺点,是个性不强。他写杂诗三十首.模仿汉魏以来三十家的诗体,两千七百字,品藻渊流,可以乱真。足见他功力深厚,但是个性不强;只是高级学样而已。

    江淹五十四岁时候,传说一夜梦到一个"美丈夫",自称郭璞,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江淹就把五色笔还出来了,自此"江郎才尽",就没有好作品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骆宾王:骆宾王文集

    骆宾王(约六四~约六八四),浙江义乌人。他年轻时就会写文章,尤其精干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唐高宗时候,"为长安主簿,坐赃,左迁临海丞,怏怏失志,弃官而去。"

    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参加了,代徐敬业主持宣传与军中书檄,最有名的讨武曌檄,就出于他的手笔。传说武则天刚看到这篇骂她的妙文时候,满不在乎,并且还嘻嘻哈哈的,但是读到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睁着眼睛说:"谁写的广左右告诉她骆宾王写的,武则天埋怨说:"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怎么把这样的人才给丢了!)

    徐敬业起兵失败后,新唐书说"宾王亡命,不知所之",旧唐书说"伏诛",显然是被杀了。

    骆宾王死后,武则天找人寻访他的作品,找到了十卷"盛传于世"。

    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入狱,写了在狱咏蝉五律一首,说"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他死后,绝没想到"表"他"心"的,竟是他的头号政敌——武则天!这位女皇帝的度量,真不简单了!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两岁时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改嫁姓朱的,长大之后,知道了身世,便哭着告别了母亲,不肯再姓朱了、恢复姓范。

    范仲淹到戚同文的书院里读书,穷得每天煮一锅粥,粥冷冻后,就切开三块,每餐一块,在穷苦中力学不辍。二十六岁后,他中了进士,便把母亲接回来奉养,显然有归于范家的意味。

    范仲淹带兵防御西夏时候,就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时谚,可见他威望之隆。后来做到宰相,主持"庆历变法",遭到守旧派和保持既得利益的权贵的反对,没有成功。

    范仲淹做秀才时候,就说他的志愿是"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风范,影响了当代和后代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

    范仲淹爱护人才,救济贫困。他把做官的薪水,大都用来资助穷困的读书人;又筹设"义庄",供养族中的贫户。他这种"仁人之心",得力于他的师长戚同文的影响很大。戚同文一生不蓄私财,舍己为人,范仲淹也是如此。

    欧阳修:欧阳文忠集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四十岁就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吉安人。他从小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买不起纸笔,他母亲用芦草茎画在地上教他,苦学而成。二十四岁中进士,在地方和中央做官、浮沉,编过崇文总目、新唐书等学术著作。

    欧阳修为人刚正,排佛老,主节义,但晚年趋于保守。王安石变法时候,他因反对而归隐,第二年就死了,活了六十六岁。

    欧阳修在文章上,开宋朝的先河。他上承韩愈,主张文章要有"明道"、"致用"的功能,认为"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他笔下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举凡散文、骄文、史传、诗词,都有很高超的成就,影响到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和后代的文风。他又敢于运用中文、扩大中文,他写醉翁亭记,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其气魄可想!文章刻石后,他要把"泉冽而酒香"改成"泉香而酒冽",要重新刻过才罢休,其认真可想!

    欧阳修还做过大使,出使契丹,契丹破格派四位贵臣陪他,以示对他的敬重。

    苏轼:东坡七集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居上,四川眉山人。

    苏轼二十一岁时候,到京中考试,他的文采震惊了主考官欧阳修,中了进士,分别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做官。后来因为写诗,被人以汕谤朝廷告发,给关进监狱。幸亏他的朋友范缜上书救他,宋神宗本来对他印象也好,就死里逃生,在狱四个月零十二天后,被派到湖北黄州,限制居住,不准离开。

    宋神宗死后,他重回中央,做翰林学士兼侍读,起草八百道诏令,为宋哲宗讲书,大大走红。后来又被人诬告,又说他写诗汕谤,乃去杭州做官,再回中央,最后下放到广东的惠州和琼州(海南岛)。直到宋徽宗即位,才被调回。六十六岁死在常州(因为他阴历十二月十九日出生,所以实际只活了六十苏轼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不论诗、词、散文,他都有超人的表现,词在他手里,完成了独立的文体,不再是乐曲歌词的附丽,并且内容解放豪放,自成大家。

    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水准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于赤壁赋,并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入。又掺人佛、道及民间迷信,行为上搞求雨、炼丹,境界有低段出现。他的政治观点尤其旧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谓"汝唯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了。

    文天祥:文山先生集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安人。他二十一岁中进士,并且得了第一名。二十四岁上书请求改革政治,没有结果。因小人贾似道当道,一度免职在家。后来又做官,做到丞相,但那十足是亡国丞相,因为宋朝已经亡国在即了。但文天祥不灰心,他说:"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用医药之理。"所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文天祥一度被俘,逃掉后再来;又被俘,蒙古人千方百计盼他投降,答应他高官厚爵、鼓动他亲朋敦劝,但他执意不肯。他在北京牢里,被关了三年多,以正气为歌,始终不屈。最后蒙古人成全他,在鼓乐声中,把他杀在柴市,年四十六岁(实际是四十六岁)。

    文天祥临刑时候,留下衣带赞,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真是千秋凛然。他死后,他的敌人忽必烈说他是"真男子"!元朝进士许有壬文丞相传序说:"收宋三百年养士之功者,公一人耳!"中国历史上,志士仁人慷慨赴义于先,从容就死于后,没人比文天祥表现得更伟大了。

    宋濂:宋文宪集

    宋濂(一三一~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金华人。

    宋濂是苦学成功的一位学者。他家里很穷,只好向别人借书来抄,手指头都冻坏了;又跑去求学,拖着破鞋,走到深山大谷,脚趾头都冻坏了。

    元朝顺帝请他做翰林院编修,他不肯干,隐居在龙门山,埋头写书。十多年后,明朝太祖聘他做江南儒学提举,并做太子老师,明史说:"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此外宋濂又负责修元史。最后做到翰林学士,承旨,知制浩(替皇上写诏书),六十八岁时候退休。

    不料退而不休。明大祖兴大狱,在整肃胡惟庸的事件里,扯进宋濂的长孙宋慎。于是全家被放逐到四川,走到半路,宋濂就病死了。

    明朝武宗时候,追谥文宪,所以他的遗著,就叫宋文宪集。

    宋濂是明朝初年第一大文豪,同时又是制定明朝礼乐制度的人。他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最后兔死狗烹的下场,还是免不掉的。

    归有光:震川文集

    归有光(一五七~一五七一),字熙甫,是明朝最会作文章的。曾讲学在嘉定的安亭江上,人称震川先生。他是江苏昆山人。

    有科举的时代里,归有光一直考运不佳。他中举人时已三十五岁,但再考进士,就怎么也考不上,一直拖拖拉拉二十五年,才当了六十岁的老进士。

    中了进士,他去做长兴知县。但他是"用古教化为治"的,审判官司,只训话,不判刑。一"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张廷玉明史文苑传)上头说这样怎么成?要他照法律判,他不听,结果被拉下马,改做顺德通判,专管马政。明朝从开国以来,从来没有进士管马的,所以他倒媚倒得拉上马了。

    到了六十五岁,他被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提拔,去编世宗实录,做了一年,就死了。

    归有光是一个漂亮多情的人,他的散文写父子、写夫妇、写朋友、写生离死另别,都很动人。明朝从李梦阳、何景明提倡摹仿秦汉古文后,大家都学得歪七扭人变成了伪古文体,归有光的文章却没这种毛病。

    袁宏道:袁中郎集

    袁宏道(一五六八~一六一),湖北公安人。明史说他"年十六为诸生,即结社城南,为之长。闲为诗歌古文,有声里中。举万历二十年进士。归家,下帷读书,诗文主妙悟。选吴县知县,听断敏决,公庭鲜事。与士大夫谈说诗文,以风雅自命。已而解官去。起授顺天教授,历国子助教,、部主事,谢病归。久之,起故宫。寻以清望擢吏部验封主事,改文选。寻移考功员外郎,立岁终考察群吏法。遂为定制。迁稽勋郎中,后谢病归,数月卒。"

    中国近代文坛上有三个"幽灵"虽死犹生,他们的作品常常传诵人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