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蒋美关系之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许多人对蒋介石与美国关系的看法,过于想当然耳以及简单化。他并不是靠亲美起家,而是靠苏俄起家。如果没有苏俄在中国,北伐根本无从伐起。北伐以后,蒋宋联姻之后,蒋美关系仍不甚热络,与德国的关系倒更为密切,来了大批德籍军事顾问。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表面上看,美蒋关系进入蜜月时期,事实上,酸甜苦辣都有,根本不仅是甜蜜蜜。

    对美国而言,日本侵占东北,不仅有违其一贯的门户开放政策以及一九二年华盛顿会议的精神,而且公然践踏一九二八年的非战公约。美国为了本国利益与世界和平,理应对日严厉制裁,然而由于欧战后孤立主义思潮抬头,对华商业利益之无足轻重,以及殖民地菲律宾孤悬远东,不敢亦不愿制裁日本,仅采温和的“不承认政策”卢沟桥事变后,中日爆发全面战争,时代杂志虽以蒋氏夫妇为该年的风云人物,但美国仍未予日本以制裁,只是对中国被侵略的同情心大为增加,并继续强调门户开放以及中国领土完整诸原则。斯即美国外交史学者所习称的“参与而不受约束”(participationwithoutmitment)的政策。换言之,美国不会在远东放手,但亦不会因约束而被卷入战争。

    蒋介石于淞沪之战前后,颇冀望于华盛顿九国公约会议制止日本,虽然失望,仍然希望英美有所作为,至少能够援华或调停。胡适等学者于一九三七年秋奉命赴欧美进行国民外交,即因此故。

    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七日,国民政府正式任命胡适为驻美利坚合众国全权大使,十月六日赴华府上任。十月十七日就收到蒋介石致罗斯福总统长电,表示:“中国人民深信惟有美国政府为惟一可以为获取公正和平之领导者;如美国有意发起邀集有关国家举行谋致远东永久和平之会议——如华盛顿会议之先例,此正其时。”(电文见吴相湘民国百人传第一册,页一七八)十九日,白宫回电婉谢“实则谓调解时期未到”(见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十三册)二十一日,经济部长翁文灏又写信给胡适说,中国的出路“似莫由美国严重压迫日本,联络英法,召开会议,共图解决,国命存亡,关系至巨”希望胡大使与美国要人面商具体办法,以达救国目的。(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页三八三至三八四)十一月八日晚上,翁又来电“说国内有一部分人鉴于实力难久持,愿乘此媾和。”(见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十三册)于此可见,胡适出任大使的要务,除了借款之外,就是希望美国政府干预媾和,抗战的决心云乎哉?

    胡适原是鸽派,曾唱不抵抗的低调,但此时他已坚信和比战难,主张苦撑待变,显然与蒋政府的训示有异。胡氏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不听使馆游崔二君的劝阻,给翁文灏回了一通私电,有云:“六年之中,时时可和,但事至今日已不能和。六年中,主战是误国,不肯负责主和是误国,但今日屈服更是误国。”(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十三册,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三,十四日)胡适的不听话与自作主张,很快便有反应,一九三九年七月中旬美国报纸报道来自重庆的消息,说是颜惠庆将取代胡适为驻美大使。(见同书第十四册,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三日)这当然是一种警告,并未真正执行。同年十月,胡适与美国国务院官员谈及和解中日战争的可能性之后,花了四十天的工夫写了一份英文说帖,说是日本若能接受九国公约的规定和解,中国当然欢迎之至,但这是不可能的,强调和议的种种困难,也就是他所说的“和比战难”胡适发出此说帖后,自谓:“政府若知道我这四十多日的苦心,必定要大责怪我。”不过他说:“我不避这种责任。”(见同书,一九三九年十月十四、十五日)当蔡元培于一九四年死后,又传出胡适将调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消息,但胡适“为国事计,实不想在此时抛了驻美的使事”乃明言不做大使也不就中央研究院院长。结果重庆官方于七月二十三日正式否认召回胡适大使之说,不过蒋介石派来了宋子文,用胡适的话说:“来了一群太上大使。”(见同书,一九四年五月二十四、二十五、六月二日、七月十二、十九、二十四、十二月十七日)“太上大使”宋子文当然不仅仅是“监视”胡适,更重要的任务是向美国要钱、要飞机。一九四一年三月蒋介石得知军火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立即要求宋子文提出一千架飞机、三十个师装备等要求。珍珠港事变爆发,美日开战,蒋介石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自记曰:“抗战政略之成就,本日达于极点。”(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山城陪都一片鼓舞,美国不得不全力支持蒋介石了。于是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宋子文被任命为外交部长,胡适向他说:“你回去时,若有更动驻美使节的需要,我随时可走。”(见同书第十五册,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胡适终于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五日,收到免去他大使的电报,并于一个月之后的九月十八日离开华府双橡园。战争还未结束,他的大使生涯已告结束。唐德刚说:

    胡先生故乡的农民就有一句土话说:“捞鱼摸虾,耽误庄稼?选”胡氏身为中国抗战期中的驻美大使,好多外交上重要的“庄稼”他丢下不做,而拼命去“捞鱼摸虾”岂不该撤职?见胡适杂忆页十六。

    其实撤职的最主要原因,乃是傅斯年直告胡适的所谓:“对介公未能奉令承教,去年说是介公有一电,先生回电径告以不可行,当然介公的想法不见得做到,然此等对付法,非其习也。”(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页四七七至四七八)不按蒋介石的习惯办事,连胡适也该撤职。胡适上任不久,还没有“捞鱼摸虾”已传出调职的消息了。

    日本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偷袭珍珠港(华府时间为十二月七日),美国对日宣战,蒋介石顿成罗斯福的作战伙伴。白宫于翌年元旦就向胡适大使说:“可告知蒋先生,我们欢迎中国为‘四强’之一。”(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十五册)在蒋介石领导下的破碎中国、被日本鬼子蹂躏得不成样子的中国,忽然之间可以成为世界四强之一,难怪胡适要在四强两字上面加个引号。原因无他,罗斯福见及四亿人口大国的潜力,提高中国可平衡苏俄,以及蒋夫人访美热潮为他的中国政策提供了民意基础。(参阅dallek,fdrandamericanforeignpolicy,p.390—391)胡适所谓的“苦撑待变”终于有了出头天。不久经援、军援源源而来,蒋宋美龄访美轰动一时,其受欢迎的程度,美报比之于二十年代飞越大西洋的林德伯格(charleslind-bergh)。高xdx潮还在后面,那是一九四三年年底的开罗会议。

    开罗会议使中国以四强之一的地位、使蒋介石以巨头之一的地位,参加历史性的高峰会议。顾维钧已说得很清楚,这一切“实有赖于罗斯福”(见梁敬钅享开罗会议顾序)罗斯福于一九四三年已考虑到战后的世界秩序,在这一考虑中,他希望出现一个统一强大而亲美的中国,以填补日本败亡后亚洲的权力真空,故不理会英、苏的阻梗,一意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英、苏阻梗并不是妒忌中国强大,因为当时中国根本不强大,而是认为名实不副,但罗斯福则要以提高名望,来帮助中国强大。由于罗斯福的坚持,蒋介石才得以赴开罗开会,与英、美二元首平起平坐,共同商讨战略以及战后的善后问题。

    开罗会议设址于米纳饭店(nahousehotel),距尼罗河西岸十五公里,位于沙漠的边缘,可望见金字塔。蒋介石、宋美龄率领中国代表团于十一月二十一日星期天抵达。罗斯福为了提高中国的地位,对蒋介石备极礼遇,甚至在照相时“罗氏让蒋主席坐中位者至再,蒋主席坚辞,乃自坐其右侧,丘吉尔坐左侧,最后,邀蒋夫人同坐”(见蒋主席开罗会议日志,载梁敬钅享开罗会议,页八十九)在六天会议期中,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聚谈三次,蒋丘对谈三次,蒋罗对谈四次。最后,发布开罗宣言,中国收回东北、台澎等失地。罗斯福还要“以越南、琉球相怂恿”蒋“皆婉避不遑”(见梁敬钅享开罗会议,页五一)蒋介石回重庆后,在他身边的唐纵说是“此行结果甚为圆满”并亲眼看到“委座精神奕奕,毫无风尘倦容”(在蒋介石身边八年,页三九三)

    事实上,开罗会议并不圆满,更不似表面上看来那么风光。梁敬钅享写开罗会议一书,虽以老吏笔法多方掩饰,仍然无以遮盖。他归罪于盟邦的背诺以及不以平等相待,并加以诸多之“压迫”他忘了“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的古训。他口口声声罗斯福如何敬重蒋介石,而马歇尔、史迪威等在扯后腿、搞鬼,并不尽然。此时罗斯福已知蒋政府的“腐败与无效率”明言他对一个不管老百姓死活的政权,没有耐心,然而无论蒋之军事眼光多浅,他的军队打得多差,只有他能于战后维持中国的统一。罗斯福向他的儿子说:“蒋尽管缺点很多,我们还得靠他。”(elliotroosevelt,ashesawit,p.154)可见罗斯福支持蒋,乃是无可选择的选择。

    最糟糕的是,蒋氏夫妇既早于一九四二年取得五亿美元贷款,又在开罗会议上狮子大开口,再借十亿。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在华府听说后,私下大发脾气说:“他们简直是一群他妈的骗子。”(theyarejustabunchofdamncrooks?选)誓言绝不上国会山庄去要一分钱,并建议蒋介石那帮人跳长江去死吧?选(参阅johnblum,fromthemorgenthaudiaries,vol.3,p。110-119)多丢脸啊?选摩根索并不是独反众意,而是众人没有一个赞成借十亿。宋美龄说,罗斯福在开罗对十亿有善意的回应,哪知罗斯福要他手下将批驳的理由,一五一十,毫无隐饰地告诉蒋介石(见摩根索说帖,载同书,页一一三,另见摩根索日记,页九六,一六),显然含有羞辱的恶意。蒋氏夫妇却仍不知趣,竟然以不派云南远征军赴缅甸、不修轰炸机机场,甚至以半年内会垮台相要挟,又充分表现出“瑞元无赖”的性格。然而耍赖亦得有本钱,这种“白老虎”(bluff),老美一揭就穿。中国原本为自己的生存而战,并非为美国人而战,若于此时违约与日本媾和,并无好处。当时太平洋上逐岛跃进,颇为成功,不在中国建机场,可在靠近日本的海岛上建。美国装备的远征军不肯入缅作战,但在美国三令五申,以停拨租界物资相迫,亦只好乖乖就范。这怎么教人看得起呢?又如何企盼别人平等待我呢?蒋介石岂非自取其辱乎?

    更不幸的是,在开罗会议上,蒋介石的军事幕僚们在开会时,提不出问题。当着罗、丘、蒋三元首面前,有人问起云南远征军近况,中国方面无人能答腔,还是由史迪威做了回应。英国参谋长布鲁克(siralanbrooke)本来就不满意美国抬高中国,乃借机找碴、借题发挥,嘲笑马歇尔说,都是你们美国人惹的麻烦,让我们无端地浪费时间。(见sirarthurbryant,theturnofthetide,p.55)当蒋介石在一次会议上坚持要维持每月一万吨驼峰运输,英国蒙巴顿海军元帅(admirallordlouismountbatten)告诉他没有那么多飞机运输,即使有那么多架飞机,亦须于季风”(monsoon)到来前,集中轰炸缅甸日军。宋美龄忙着翻译,半晌没有出声,最后望着皱眉头的蒙巴顿说:“信不信随你,他(蒋介石)不知道什么叫季风?选”这一掌故是蒙巴顿亲口告诉塔奇曼女士的。(tuchman,stilwellandtheamericanexperienceinchina,p。738)我们看来,宋美龄也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季风,否则她尽可技巧地掩遮此一无知的尴尬?选梁敬钅享把“中国幕僚无能与不足共商战略之恶评”归罪于史迪威之播弄(见梁氏著开罗会议,页一三一),那么蒋介石的无知又怪谁呢?

    开罗会议后,由于太平洋战役之胜利,蒋介石军事、政治、经济弱点之暴露,使中国战场的价值大大地贬值。美国人所冀望于蒋的,不过是维持抗战力量于不坠,拖住在中国内地的日军而已。当他们发现连这点希望都可能落空时,便逼蒋改弦更张,以便更有力、更有效地作战,于是蒋美之间摩擦日多。

    其实摩擦的根源自蒋美合作之始,即已潜在。蒋介石独力抗战时,爱怎么抗,就怎么抗,无人干涉得了他。他可以暗中与日本人谈和、可以歼灭抗日的新四军、可以围堵陕北边区、可以独断独行但是一旦有了合作伙伴,而那伙伴又“财大气粗”肯任你为所欲为吗?当老美干涉这、干涉那,干涉到可能动摇老蒋的根本时,老蒋亦只好硬着头皮反抗一下,摩擦生焉。

    美蒋摩擦最严重、最戏剧化的,莫如史迪威事件。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后,罗斯福电告蒋介石筹组中国战场,并以蒋为该战场的最高统帅。蒋于一九四二年元月二日去电接受,并请推荐一位高级将领为其参谋长。史迪威(josephstilwell)于二三十年代曾在平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