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中局绞杀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任生平以及25名中国国家安全局的特工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当天,正值第一次泛美洲战争结束一周年。热情的阿根廷人在街头载歌载舞欢庆1年前他们在智利和乌拉圭两条战线上同时取得的辉煌胜利。

    “阿根廷已经沉默的太久了,今天我们不会在退缩了。”北京中国国家安全局研究室内,任生平曾无数次看过那场战争的资料片。当阿根廷总统胡安-卡洛斯-穆尼洛通过电视向全世界发出阿根廷的怒吼时,阿根廷陆军的4个机械化旅集群的装甲部队越过了阿根廷和智利南部的国境线,闪动的镜头前高扬着阿根廷蓝白相间国旗的捷克产t-72cz主战坦克碾过智利陆军脆弱的防线,4日之内便全面占领了冰雪覆盖的智利共和国南极地区和火地岛。

    1周后在仍与智利保持战争状态的不利条件下,阿根廷军队几乎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出动5万大军对其东北部邻国乌拉圭发动闪袭战,唱主角的依旧是阿根廷庞大的陆军。

    在乌拉圭政府宣布采取不抵抗政策的情况下,阿根廷军队兵不血刃72个小时占领乌拉圭全境,饮马米林湖畔。兵锋直指巴西南部重要港口:里奥格兰特和阿雷格里港。在阿根廷军队全面占领乌拉圭之后,智利政府才开始意识到他所面对的对手的强大。

    2006年9月20日圣地亚哥和约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草签,阿根廷名正言顺的获得了狭长的智利领土的最南端——占智利领土总面积741767平方公里1/9的智利南极地区和火地岛。而乌拉圭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在荷枪实弹的阿根廷军队的监督下,全民投票的结果是98%以上的乌拉圭公民表示愿意与阿根廷合并为一个国家。

    “为什么是智利和乌拉圭而不是和阿根廷接壤的其他国家呢?”中国国家安全局南美区的一份报告揭示了其中的奥妙。

    阿根廷工业较发达,主要有钢铁、电力、汽车、石油、化工、纺织、机械、食品等。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核工业发展水平居拉美前列,现拥有三座核电站,能独立生产浓缩铀。钢产量曾达700万吨,居拉美第三位。机器制造业具有相当水平,阿产飞机已打入国际市场。

    食品加工业较先进,主要有肉类加工、乳制品、粮食加工、水果加工和酿酒等。还是世界上葡萄酒主要生产国之一,年产量30亿公升。国内资源蕴藏量也极为丰富,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银、铀、铅、锡、石膏、硫磺等。现已查明蕴藏量:石油4。11亿吨,天然气6886亿立方米,煤炭6亿吨,铁3亿吨,铀2。94万吨。水力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左右。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应该说在南美洲地区是自然条件较为不错的一个国家。

    但是阿根廷80年代曾发生严重的债务危机,国民经济大幅衰退。1991年开始实行以比索与美元固定兑换率为基础、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1991~1998年年均增长率达6%。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动荡的影响,阿经济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滑坡。德拉鲁阿总统执政后,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复苏的措施,但收效甚微。2001年,阿经济连续第四年衰退,国家风险指数突破4000点,偿债压力陡增,工业生产严重下滑,银行存款大规模流失。为避免金融系统崩溃,政府于12月1日宣布冻结银行储蓄存款的紧急经济措施,引发大规模社会骚乱并最终导致联合政府跨台。

    杜阿尔德总统上台后,采取暂停偿还外债,取消固定汇率制等措施,但迄难摆脱经济危机。最后阿根廷人不得不祈望于军队,2003年11月,阿根廷军事委员会正式接管国家。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阿根廷的经济状况稍有起色,但是阿根廷却依旧无法摆脱高失业率、低增长率的阴影。

    ]原因何在?其实阿根廷面临着和中国一样的问题:首先庞大的人口数量2003年阿根廷全国有接近4000万人口,绝对数量不大,当相对于其27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2638。7亿比索的国民生产总值,这个人口总数就显得太大了。加上不合理的外资使用,和失调的财政金融政策。阿根廷的经济增长自然停留在“进一步退两步”的尴尬境地。

    为了彻底解决阿根廷现有经济体系的弊端,阿根廷军事委员会主席胡安-卡洛斯-穆尼洛选择了一条激进的道路。在军队接掌政权后不久,这位平时温文尔雅的三军联合参谋长便向阿根廷国内为数众多的政治党派挥舞起了铁拳。

    2003年12月底特别政党法出台,阿根廷军事委员会强行解散了阿根廷国内的28个全国性的政治党派,参、众两院无限期关闭。国家被纳入了军队的全权管理之中。在世界舆论一片愕然之时,惊愕于法西斯主义在阿根廷的复活之际,胡安-卡洛斯-穆尼洛再出惊人之举,他宣布收回所有石油、天然气、汽车制造、医药化工、金融机构等部门以及民航、电信等公用事业部门的企业由国家统一经营,拒绝外国资本进入这些领域。

    这一行动很快就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家嗤之以鼻:这位军人出身的政治家果然对经济学一窍不同。时代杂志甚至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