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

    4月初的印度西部省份—哈里亚纳邦,气温已经高达34度了,从西部的塔尔沙漠吹来的漫天风沙,令这片土地早已无处寻觅昔日的美丽。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相信在远古哈里亚纳曾是一片葱绿,密林蔽野的绿洲,因此才有“哈里阿兰若”的美誉。在印地语中“哈里”即绿色,而“阿兰若”即森林,合起来“哈里阿兰若”就是绿林密布的地区。这里肥沃的土壤曾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印度人,丰收的水稻、小麦、大麦、甘蔗和棉花令哈里亚纳成为了印度西部最为富庶的“地上天堂”

    但是近年以来由于过度放牧和工业活动所造成的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已经令越来越多的良田变成荒芜。面积达800万公顷的拉贾斯坦邦的塔尔沙漠每年以

    0。8公里的速度向东边的哈里亚纳和旁遮普平原推进着,能见度不到500米的沙尘暴更是每年春季必然会出现在天际的噩梦。

    “这样的鬼天气里巴基斯坦人应该不会发起攻击吧!”一条蜿蜒的防线将位于哈里亚纳邦西部的城市锡尔萨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堡垒。坐在一周前才从新德里运来的“阿琼”—tx型主战坦克的炮塔之内,刚刚从位于这座城市的印度陆军综合指挥学院被抽调到前线的学员兵卡兰正心情忐忑的迎接着自己的第一次实战。

    作为一名印度高种姓家族的成员,卡兰在印度军队之中本有着一条不错的康庄大道。从12岁进入少年军校进行初级训练,随后被送入国防学院进行正规的军官培训。只要再在专业的学院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卡兰便可以在毕业之后直接被任命为少尉军官。而卡兰所就读的印度陆军综合指挥学院更是专业培训上尉至中校级指挥官与参谋官,只要一毕业卡兰即便不能成为营一级的军事主官,成为师、旅一级参谋人员却还是十拿九稳的。卡兰的一只脚几乎已经踏进了职业军官的美丽新世界。但偏偏在这个时候,他的祖国陷入了一场空前艰难的战争之中。和其他众多军事院校的学员一样,他们被迫中止学业奔赴战场。而等待着卡兰的也不是一份安全而稳定的指挥机关工作,而是成为一名与危险同行的坦克手。

    作为一座位于塔尔沙漠沙漠的城市,锡尔萨虽然是印度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着多条贯穿印度西部的重要铁路和公路干线,但是经济却空前的落后,除了少数在英国殖民时代建立起的手工织布行业之外,这里的居民别无所依。如果不是巴基斯坦陆军的入侵,很多来自印度腹地的士兵可能一生都不会来到这里。为了抵御巴基斯坦陆军对新德里的向心突击,印度陆军第15步兵师以这座城市为中心建立起了完备的防御阵地。而为了对抗巴基斯坦陆军强大的装甲突击集群,一个在新德里重新组建的独立装甲旅被派来协同作战,而这个装甲旅所装备的主战坦克正是一直以来被印度陆军戏称为“白象”的印度自行研制的“阿琼”系列坦克。

    而由于此前印度国产“阿琼”主战坦克迟迟得不到军方认可,而印度却不愿放弃装备国产坦克的努力。所以印度军方不得不选用t-72坦克的底盘和“阿琼”的炮塔组装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卡兰目前所驾驶的“阿琼”—tx型主战坦克。

    “阿琼”系列坦克一直以来都是印度国防工业的一个有些辛酸笑话,它的研制工作创造了世界陆军装备序列中一个恐怕无人能破的“神话”早在1972年,携第三印巴战争大获全胜的余威,印度陆军便提出采购新型主战坦克以替换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胜利者”型坦克的要求,在当时看来这一要求虽然并不急迫,但却显然非常有前瞻性。在冷战正酣的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的陆军都在谋求着在武器质量上超越对方,后来叱咤风云的美国陆军的m1系列、德国国防军的“豹2”系列、英国陆军的“挑战者”系列、前苏联/俄罗斯陆军的t-80型等第三代主战坦克几乎都是在那个时代开始研制的。印度国防部相信凭借印度长期特许生产装有英国维克斯防务系统公司mk1主战坦克中所积累的技术及经验,穷十年之功研发出一种与世界陆军强国比肩甚至领先的主战坦克似乎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为此印度军方指定一系列超前的设计要求—这种新型的坦克应装备与西方下一代主战坦克威力相当的120毫米线膛炮,采用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复合装甲,匹配1500匹马力的大功率发动机。而最为关键的是,一直在武器装备上仰人鼻息的印度军方希望能在这一次彻底的扬眉吐气,新型主战坦克的核心技术和零件都应该自行研制。为此时任印度国防部长的拉姆斯沃默。文卡塔拉曼甚至摈弃了“印度豹”和mbt-80等颇有洋气的命名,最终将这种未来印度陆军的希望定名为“阿琼”这是印度古代神话中古老的战神之名,可见印度陆军对这种新型坦克所寄予的厚望。

    正式的计划开始于1974年3月,印度政府一次性向印度战车研发局拨款1。55亿卢比,预研工作由此开始。应该说新德里的高层并非没有预计到研发的漫长性,在印度多家企业以及国外私人机构的协助下,印度战车研发局用绝对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这一新型坦克的研究和定型。印度国防部的要求仅是能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样车,1990年装备部队便可以了。

    1984年3月虽然计划已经超支到3亿卢比,不过第一辆阿琼式坦克样车还是不辱使命的从印度重型车辆厂驶了出来,在一年之后对外展出这辆外型酷似德国陆军“豹2”型主战坦克的样车之时,印度举国为之欢腾。虽然这样原形车上的印度自行部件的比例并没有达到100%,但作为印度首次自行研制的主战坦克,73%这个数字也同样足以让人们满意。接下来的一切似乎并不复杂,印度陆军要求在每月一辆的速度再生产出20辆阿琼坦克样车以便对武器、火控系统、发动机及传动装置和悬挂装置等部件进行广泛试验,当这些实验顺利完成之后,定型生产其实只是开动流水线而已。

    但恰恰在这个时候“阿琼”坦克的研制却意外的遭遇了瓶颈,直到1987年年底,印度重型车辆厂才生产出10辆样车,其中6辆交给印度陆军试验,其余4辆留在战车研究院供院方试验和改进发展。而令印度军方不满的并不仅仅是提交的样车数量远远没有达到军方的要求,更为离谱的是印度战车研发局提出了金额高达28。08亿卢比的拨款要求。虽然这笔巨资是第一次拨款的20倍。但是印度军方在内部对这个项目进行了总结性回顾之后却决定继续拨款支持研制。

    于是正式生产型的“阿琼”mk。1型与“阿琼”mk。2型在1988年春重新开始研制。但就在同一年,在军方和印度战车研发局对“阿琼”进行了第一次广泛的技术试验中,军方却“意外”的发现很多严重的技术问题—:“试验结果表明,阿琼坦克在设计和性能方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验收条件”“最糟糕的是发现设计阿琼坦克时未考虑安全性、可靠性和易保养性”于是整个计划不得不再次拖延,在印度陆军内部甚至出现了为了减少损失,要求将整个项目下马的呼声。

    不过就在两年之后“阿琼”坦克项目却又一次起死回生,在重新获得了财政拨款之后再度开始。但是此刻印度陆军对“阿琼”主战坦克的种种缺陷已经丧失了信心,一再要求放弃这个项目,

    但由于新德里的政客已经为“阿琼”主战坦克计划画上了太多完美的光环,将这个项目树立成了印度民族军事工业成就的典范,因此骑虎南下的印度政府已经无法回头了。整个项目继续在指责声中进行着,不过装备部队的时间却必须一再后延。

    在1994年和1995年的试验中,娇贵的“阿琼”仍无法满足已经降低的使用要求和战术技术指标,在军方的试验报告中该坦克被判定为“不适宜上战场”1996年用于部队试验的坦克样车又遭严重损坏,而此刻距离这一项目正式开始已经过去了漫长的22个年头了,同样的岁月足以让一个婴儿成长为社会栋梁,但“阿琼”主战坦克却依旧在蹒跚学步。

    虽然问题重重,但印度政府依旧压制军方的反对,强行要求印度战车研发局将在1996年6月将15辆试制的“阿琼”mk。1转交给部队,但是“阿琼”再次让望眼欲穿的印度军方失望了,直到1997年4月,印度陆军的第43机械化团才得到这些坦克。而它们在同年进行的夏季试验中又暴露出了装甲防护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

    虽然到此“阿琼”已历尽挫折,但可能是出于自尊心和自主发展国防工业的需要,印度仍然决定把这种问题重重的坦克装备部队。1999年3月印度政府决定拨款4。25亿美元,以每辆470万美元单价向印度重型车辆厂采购124辆“阿琼”mk。1型主战坦克,在2003年前装备2-3个坦克团。这些费用之中还没有包括“阿琼”主战坦克服役后在弹药,备件和保障方面的开支。而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性能远比“阿琼”mk。1型主战坦克稳定和优越的多的俄制t-80u型主战坦克的单价也不过220万美元,即便冒着被北极熊“斩一刀”的风险,采购俄制t-90s型主战坦克的单价也不过350万美元。

    就在“阿琼”计划陷入泥潭的同时,印度陆军突然发现它的老对手巴基斯坦已经成功提高自身庄稼部队的质量。巴基斯坦与中国联合研制出了“阿尔-哈利德”型坦克,并成功地通过现代化计划对其现有坦克车辆进行了升级改造。巴基斯坦还从乌克兰购买了320辆t-84型坦克。印度陆军装甲部队在技术上远远落在了对手的后面。

    “在探讨‘阿琼’主战坦克的研发问题上,很多人都会将责任推给我国制造业本身技术储备不足,在坦克的设计参数方面要求太高。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即便不能是西方各老牌工业强国、俄、中、日、韩相比较,难道我们这个拥有10亿人口的地区大国在重工业方面还不如巴基斯坦、伊朗吗?”在执掌新德里之后不久,乔京德尔便开始对“阿琼”主战坦克的项目进行整体的调查。

    “其实一切的根源并不在于我们的工业水平。在这个失败的计划之中,官僚主义、既得利益集团和生产者很少考虑用户的需求。在他们的眼中,‘阿琼’不过是一个他们一次又一次伸手向纳税人要钱的幌子而已。在整个项目的研制过程中对外交流费用用去了8。936亿卢比,占到总经费的几乎三分之一。但是这样频繁的对外交流为我们换回了什么呢?是样车73%的自制部件到批量生产时,比例高达60%的进口部件。这一点意味着什么?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作为印度陆军的高层,乔京德尔并非不知道印度政府内的高官和大型生产集团背后的分赃计划,只是在完全掌握新德里之前,这一切都并不是他一个人所能改变的。

    印度陆军一直标榜自己是典型的“工业时代”的陆军,拥有大量人员和各种各样的装备。印度军事领导人也越来越认识到,现在印度陆军必须进行改革,采纳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其他国家正在进行的军事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观点。但谈论变革是一件事,但要将其变成现实却决非易事。

    制度上改革总是困难的,而且印度陆军还必须应付遗留下来的装备和设施投资不足的问题。虽然认识到现代化进程是必要的,但由于官僚主义内讧等问题使改革往往停滞不前。更糟糕的是,印度陆军还是国营军工企业的主要客户。军火上自给自足是一个值得赞美的目标,但国产装备经常延误交货或研制失败,严重影响到了印度陆军的战斗力。印度陆军对国产装备多次延迟交货且性能低下感到不满。政治和地方官僚主义在印度陆军的组成和装备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往往产生消极的影响。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落伍的武器,同样也不存在性能优越到不可战胜的武器。‘阿琼’主战坦克在设计之初的各项指标即便再优越,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早已落后于我们的对手了。目前我所能作的并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努力发挥出其最大的作战效能来。”在乔京德尔的力推之下,位于印度南部安德拉邦的梅达克军工厂和泰米尔纳德邦的阿瓦迪印度重型车辆厂被印度陆军全面接管。在这两大军工企业所在邦发生独立之前,这两大工厂向新德里方面输送了近400辆崭新的“阿琼”mk。1型主战坦克。而在印度陆军的严密保护之下,这两大军工厂的绝大部分机器设备也被搬迁到了印度北部的中央邦,加足马力生产印度陆军急需的重型装备。

    “敌人开始炮击了。”坐在闷热的坦克坐舱里,卡兰身上的军服早已为汗水所浸湿。但是此刻透过风声听到那呼啸而来毁灭,他的身上却立即被一种彻骨的寒意所占据了,显然巴基斯坦人此刻又一次发起了攻击。猛烈的炮火在印度陆军的防线上播撒着钢与火的洗礼。首先投入炮击的是巴基斯坦陆军装备的美制m109a5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优越的机动性赋予了他们迅速进入和撤离发射阵地的能力,在巴基斯坦空军由于天气情况而无法出动的情况下,他们显然担负着压制印度陆军炮兵的使命。

    一发又一发急速射来的炮火准确的摧毁着印度陆军布置于纵深的炮兵阵地和指挥中枢,显然在信息战高度发达的时代。得到中、美两国大力扶持的巴基斯坦陆军早已对预定攻击地域进行了充分的侦察。透过几乎被电磁杂音塞满的车载无线电,卡兰可以听到的只有杂乱无章的声音。“撤退?还是坚守下去?”一切此刻都没有答案,而更为猛烈的炮火已经穿越了滚滚黄沙降临在印度陆军一线阵地之上,一个又一个固定火力点被超越射击的巴基斯坦坦克炮击中,夹杂着血肉的建筑碎片四处飞溅。蹲在坑道里或许难逃一死,但无情的弹片也没有给印度士兵留下逃生的空间。

    “9点钟方面巴基斯坦陆军t-84型坦克12辆高速接近中,各车准备接敌。”好在如此猛烈的炮火并没有摧毁卡兰所驾御的这辆“阿琼”—tx型主战坦克的车辆电子系统,作为软件大国“阿琼”型主战坦克的数据链传输的整体协同作战能力还不算难看。通过mil-std-1553b标准的数据总线,身为车长的卡兰可以通过眼前的微处理器接收并实时处理分队所组成的战场网络中所有战斗数据的“团级信息系统”

    “就让我们来轰轰烈烈的一战吧!”被嘲笑和奚落了近30年的战神此刻终于发出了他的第一声咆哮。

    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上

    人类孜孜不倦对于胜利的追求,使得首先交错的飞跃战场、猎杀彼此的并不是再是曾经独领风骚的俄制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也不是由英国人发明,老而弥坚的碎甲弹。科技的进步早已让坦克与坦克之间对决的战场延伸到传统主炮无法涉及的距离。在6公里左右的距离之上,充当着反坦克支撑点的印度陆军“阿琼”—tx型主战坦克率先发起了攻击。一枚枚看似短小而脆弱的黑色圆锥伴随着并不张扬的微弱火光和烟雾,各自自由的翱翔于战场之上。

    对于这些徐徐上升的顽皮精灵或许刚刚从美制m113型装甲运兵车下车展开的巴基斯坦步兵们会并不在意,但是他们那些驾驶着坦克的同僚却陷入了无比的紧张和恐惧之中,因为由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在t-84m坦克上所安装的“卫兵”主动防御系统已经通过激光告警器,向他们发出了坦克正在遭到激光制导武器的攻击或遭到激光照射的警告。显然印度陆军所射出的那些不起眼的小东西正是现代坦克战中颇具威胁的炮射导弹。

    随着“卫兵”光电对抗系统开始进入工作状态,激光示警接收器立即自动开始探测激光来源,在向乘员发出音响警告的同时,安装在炮塔两侧的炮塔两侧的1组6具装的特种烟幕弹发射器自动发射烟幕弹,形成的悬浮烟幕以遮蔽激光束,从而阻止激光制导的炮射导弹的攻击。

    提起炮射导弹,大多数坦克手都会自然而然的联想起昔日强大的红色帝国—苏联。早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便于1957年提出第一代坦克炮射导弹的概念。虽然和冷战时代其他方面的竞争一样,美国和西方在这个领域也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赶超,但是由于导弹的技术复杂,研究导弹付出的代价比常规炮弹高很多,而发展坦克火控系统和先进的光电传感器,也可达到与制导炮弹相当的效果,因此西方国家逐渐放弃发展坦克炮射导弹。只有苏联一直坚持研制炮射导弹。而冷战之后,随着铁幕的倒塌,俄罗斯在对外军事贸易中展现出来自身炮射导弹的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仅在数量上便拥有基9m112

    、9m117、9m119三种型号的12种坦克炮射导弹。

    但是数量众多且纸面数据无比风光,但在实战之中俄制炮射导弹却几乎一无所长,虽然让人匪夷所思,但理由却并复杂。因为长期以来,俄系坦克之上所大量装备的均为白俄罗斯生产的ik13观瞄系统,这一系统在采取被动模式的情况之下发现目标的距离只有500米,即便转入采用主动模式时,发现目标的距离也不过1200米,而在夜间和低光环境下,对坦克的识别距离更只有可怜的800米。而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便是俄罗斯陆军现役最为先进的主战坦克也无法保证对炮射导弹的全程制导。炮长瞄准镜在夜间顶多能对3500米远的目标射击,车长独立观察瞄准镜夜间作用距离更是不足1200米,超出此距离只能通过线路把炮长的观察画面传到车长的显示器上来达到"车长超越炮长"。而即便是美国陆军所装备的第二代热像仪也已经足以使m1a2sep型主战坦克在夜间具备6800米的探测距离和3250米的精确有效射程,几乎抵消了俄制炮射导弹的远程优势。

    糟糕的火控系统显然大大制约了俄制炮射导弹的发挥,所有美好的承诺在炮火之中都不过是镜花水月。但是就在大量装备俄制主战坦克的世界各国陆军也同样对炮射导弹开始失去信心之际,以色列人却在这个领域异军突起。由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炮射导弹便可以说是这一武器系统的一朵奇葩。

    与俄制炮射导弹拥有100毫米、115毫米和125毫米三种口径相对应的对立型号不同“拉哈特”的使用并不“挑”炮。作为次口径武器它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105毫米和120毫米火炮,而且还全面兼容于北约“半人马座”、amx-10rc或“斯崔克”机动火炮系统等轻型装甲战车上配备的有高效炮口制退器的105毫米轻型低后坐火炮。其改进型甚至可由老式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发射。而在攻击过程中“拉哈特”炮射导弹不仅可以通过坦克炮并利用坦克已有的光电器材和发射程序进行发射。可直接攻击视距内的目标,也可向目标方向概略发射,依靠其它平台对目标的间接照射导引导弹击中目标。

    虽然印度自行研制的“阿琼”系列主战坦克拥有无数致命的缺陷。但是在糅合了大量西方各国现成零配件的情况下,它的火控系统至少在某些技术特征上还是可以达到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水平的。这套综合多国先进设备本土组装的“萨吉姆”全数字化火控系统,在实际打靶中表现让人失望,命中精度达不到设计指标,甚至比不上巴基斯坦的mbt-2000“哈利德”主战坦克,该坦克的火控系统虽然使用的都是比较便宜的成熟技术,但实际打靶中的命中精度十分稳定,实际效果甚至超出用大量昂贵设备堆砌起来的“阿琼”但是借助着英国生产的nd/yag型激光测距仪,测距范围可以达到400—7000米,精度在10米以内。“看得远”至少算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而在用以色列的lrf/激光指示模块替换激光测距机,在坦克火控计算机中添加“拉哈特”编程模块之后印度陆军的“阿琼”系列主战坦克便具备这一地面超视距攻击的能力。

    不敢寄希望于众多实际驾驶时间不到100个小时的菜鸟能在正面对抗中击败巴基斯坦的百战雄师,也不敢用一直以来隐疾缠身的“白象”去与巴基斯坦陆军的“哈里德”和t-84m主战坦克作公平竞争。要想取得胜利,印度陆军只能在战术上扬己之长克敌之短。随着又一枚“拉哈特”炮射导弹被装填入“阿琼”—tx型主战坦克崭新的炮膛,无需火药推进,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点火之后,随后导弹沿炮管逐渐加速,在导弹离开炮口前推进剂刚好燃尽。这种被称为“火炮效应”工作机理,降低了发射载荷以及发射的信号特征,大大提高了发射平台的隐身能力和生存能力。

    “前方已是烟雾一片,看来巴基斯坦人的主动防御系统工作的不错。”透过车长所独立拥有的双向稳定周视瞄准镜,卡兰细心的观察着战场之上的变化,这样的沙尘暴天气大大降低激光指导武器的使用效率。但是却也同样让前沿的印度步兵指引小组有了藏身之地。而选择高飞行弹道的“拉哈特”炮射导弹更如同传统曲射火炮的弹丸一样以高高的抛物线飞越沙尘,4片尾翼张开以稳定飞行。

    “愚蠢的印度人竟在这样的天气里使用激光指导的炮射导弹,他们又在浪费新德里那些可怜的纳税人的血汗了。”无线电的频道里满是同僚们的讥笑,指挥着整个装甲连的卡库尔上尉虽然隐约感觉到了什么,但是此刻却无法道明。“总不能停在这里等待烟雾散去吧!我们必须进入主炮射程才能狠狠的收拾那些异教徒。”显然一切都没有选择,唯一可以庆幸的是乌克兰的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为t-84m坦克安装了先进的基体装甲与反应装甲。t-84m坦克车体前斜装甲与炮塔正面装甲均采用先进的复合多层基体装甲,更有最新型附加反应装甲块,彼坚执锐一向都是坦克兵最好的诠释。

    但就在巴基斯坦陆军t-84m型主战坦克群全速冲击的同时,第一道雷霆便落在他们的队列之中,一枚加速陨落的“拉哈特”炮射导弹以它高性能先进破甲战斗部以几乎垂直的高度击穿了t-84m型主战坦克脆弱的顶部。虽然为了增强对攻顶式武器的防御,t-84m型主战坦克的反应式装甲块从火炮炮盾上方向后一直延升到炮塔顶部后部边缘,几乎覆盖了整个炮塔顶部。但是穿甲深度可达800毫米的串联战斗部面前,这一防御依旧只能用脆弱来形容。

    剧烈的爆炸声中,这辆外型威武的坦克猛的一振,炮塔顶部的众多外延设备顿时四散飞溅开来,滚滚的浓烟和火焰刹那便从那骇人的伤口中滚滚涌出。“是以色列那些犹太猪研制的‘拉哈特’,我们有麻烦了。”通过自己的tkn-5型瞄准镜,卡库尔上尉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僚车凄惨的景象,而更为可怕的是那代表着毁灭的弹头正宛如箭雨般落下。“全连加速冲击。”战争有些时候就是这样,剑比人短便只能拼死肉搏。

    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下

    一辆又一辆巴基斯坦陆军的t-84m型主战坦克在还没有进入自身主炮的有效射程的距离内无奈的被从高弹道落下的以色列人研制的“拉哈特”炮射导弹摧毁。但是他们的牺牲并非毫无意义,1200匹马力的6td-2型6缸对置式活塞柴油发动机满负荷的运转最终将他们与对手之间的距离拉近到足以有效摧毁对方的1000米。

    “这些穆斯林根本就是不懂得生命意义的疯子。”第一次参与实战的卡兰的神经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尽管在6公里左右的距离上至少对对方的装甲集群进行了2轮以上的炮射导弹攻击,但是借助着沙尘暴的掩护,依旧有4辆巴基斯坦陆军的t-84m型主战坦克全速冲入了印度陆军的防线。早已被炮火压制打懵的印度陆军前沿步兵根本无力遏止对方的攻势,t-84m型主战坦克可以由车长在车内遥控射击的12。7毫米nsvt型高射机枪从容的压制着那些试图从战壕里跃起攻击的勇士,随着更多伴随着坦克冲击巴基斯坦步兵的接近,一线的战壕已经有多处易手。而巴基斯坦陆军远程炮火的弹幕仍在不停向前延伸,消耗着试图增援一线的印度陆军有生力量。一场近距离的短兵相接已经在所难免。

    “目标—正前方1000米,敌方坦克,apesds,准备射击!”而已经失去了大半部下的卡库尔上尉早已杀红了眼,透过车载的tkn-5昼夜瞄准镜他牢牢的锁定住每一个出现在自己视野之中的目标,弥漫在整个战场之上沙尘和硝烟严重影响了两军所投入现代坦克的激光测距仪,此刻双方炮长的战术素养和一个车组的默契程度便成为了决定这场战斗胜负的关键。早已在训练和演习之中磨合了多年的卡库尔上尉和自己的车组此刻便如同冲入了羊群的猛虎,他一边操控着安装在车长舱门之上高射机枪胡乱的压制着战车两侧可能出现的敌方步兵,一边不断将攻击的指令传输给坐在自己身旁的炮长。

    在现代化坦克的对决之中,先敌开火已经成为唯一可以有效保护自身的方法。随着存放在圆盘式旋转弹仓的新型尾翼稳定贫铀脱壳穿甲弹由自动装弹机装填入炮膛,炮长迅速将主炮转向那早已锁定的目标。在lio-v弹道计算机的帮助之下,包括坦克速度、目标角速度、火炮水平偏移角、横风速度、目标距离和航向角,这些所有传感器传回的数据被自动输入,随时修正着那可能差之毫厘,最终弹道数据。

    最终的击发往往是最为简单的瞬间,随着炮长按下开火按钮,一发尾翼稳定贫铀脱壳穿甲弹在半可燃药筒的巨大推力之下,全速飞出扑向远处的那个同样为钢铁所保护的对手。用于密闭炮膛的弹带之上那一层薄薄的铜箍,在弹丸飞出炮管的过程中已炮管摩擦待尽,弹丸飞出炮管后,弹带便受空气阻力的作用而分裂、脱落,只剩下的30厘米的箭形弹芯继续保持高速向前飞行。

    虽然“阿琼”系列主战坦克都在车体正面弧形区域和炮塔正面采用了号称“南亚乔巴姆”的“坎昌”陶瓷复合装甲,在战前还外挂反应装甲以图强化防护。而“坎昌”型陶瓷复合装甲更由主装甲层、355毫米厚的惰性材料中间层和可控变形部分组成,理论上号称对空心装药破甲弹的防护力相当于1500毫米厚度的均质钢装甲,理论上对动能穿甲弹的防护能力相当于700毫米以上的均质钢装甲,甚至超过了美国陆军的m1a2型主战坦克的水平,但是在实际试验中发现该复合装甲性能根本达不到预期要求。此刻面对着敌方坦克毫无取巧之处的正面攻击,一切华丽的数据都只能是被无情洞穿的谎言。

    尾翼稳定贫铀脱壳穿甲弹是一种纯粹的动能弹,它完全依靠着自身的巨大的动能正面撞击着坦克的装甲,当高速度和高强度的冲击大大超过坦克装甲的承受极限之时,强性穿透便是唯一的结果。而穿甲弹在穿过装甲的过程中高速的弹芯会和装甲发生剧烈的摩擦,更使得部分装甲熔化、并随穿甲弹一起飞入坦克内部对人员和装备造成损坏。这辆可怜的“阿琼”-tx型主战坦克被正面击中,宛如利箭一般的贫铀弹芯刺穿了一切的阻碍,深深的插入了它柔弱的内部。

    唯一值得称道的是虽然“阿琼”系列主战坦克没有安装用于保护车内乘员和设备的内部防崩落衬层。但是它自身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还是在战斗中抑制了弹药殉爆的可能。“阿琼”系列主战坦克的炮弹往往放在了炮塔的尾舱,并贮存在盛水容器中,而且用装甲隔板将其与乘员舱间隔开,这一西方先进坦克的内部设计的主流作法,使得这辆坦克在遭遇了重创之后,依旧保持着外型的完好。

    不过卡库尔上尉并没有时间去确认自己的战果,利用先进的猎—歼模式,当炮长正在操纵火炮攻击当前目标的同时,卡库尔上尉迅速利用周视昼夜瞄准镜独立搜索其它目标。在炮长摧毁当前目标后,卡库尔上尉已经超越炮长调整炮塔指向下一目标,炮长只需要对新出现在炮长瞄准镜视野中央的目标直接瞄准射击,而卡库尔上尉则继续搜索着新的目标。因此在装备“猎-歼”火控系统的主战坦克中,车长和炮长同时操纵火控系统,因而极大的提高了坦克在同多个目标交战时火力机动能力。

    又一发尾翼稳定贫铀脱壳穿甲弹呼啸着从炮膛中高速射出,面对着数量远多于自己的对手,巴基斯坦陆军毫不畏惧。4辆t-84m型主战坦克在印度陆军的防线上猎杀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开火妈的又没打中。”与训练有素的对手相比,慌乱之中的印度陆军坦克兵表现的极其拙劣。刚刚组建的车组根本无法适应如此激烈的对攻,本来拥有射程优势的防御方完全可以利用倒车的方式与对手保持不对称的打击模式。但绝多数驾驶员几乎更愿意待在原地。在他们看来躲在几乎不能称为工事的沙堆背后几乎也是一种安全的保障。而炮手的表现则更令人沮丧“阿琼”系列主战坦克本身的火控系统便谈不上精良,加上刚刚上手的炮长胡乱的操控,炮击的精度可想而起,而由于没有安装自动装填机,装填手的熟练程度也大大限制了印度陆军的火力。火炮只能在固定仰角位置装弹,所以每装一发待发弹仅需要15秒之久,而采用自动装填机装弹的t-84m型主战坦克,最大射速竟可以达到了每分钟9发。所以在战场之上自然就出现有些滑稽的场面,数量有效的巴基斯坦陆军坦克竟在火力之上压制了远多于自身的对手。

    而这场交锋对于巴基斯坦的坦克手来说几乎还远没有达到训练中“动对动”的要求,一辆辆“阿琼”-tx型主战坦克几乎只是固定的装甲靶。“目标,左前方,敌方坦克,heat-fs,准备射击。”如此畅快淋漓的撕杀的确让人心情愉快。但是即便是在现代化的主战坦克也会其自身的问题。由于炮管在战斗中通常都会因为受热不均匀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譬如开火后炮管内外表面散热不均匀,阳光照射甚至一侧的横风。虽然这些因素的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被炮管之上安装热护套降低。而安装在坦克炮口基准装置,也将向弹道计算机输入炮管变形的具体数据。但是却依旧会影响主炮射击的精度。随着又一发带有贫铀药型罩和三级串联战斗部的尾翼稳定空心装药破甲弹被装填入炮膛,卡库尔上尉心中无比焦急的等待着后续增援的到来。

    但是在战场的另一侧,原本应该对印度陆军形成持续压力的第二攻击集群此刻却迟迟无法投入战斗。在双方的一线地面部队展开激烈搏杀的同时,两军的支援火力也在对方的纵深制造着麻烦。在炮兵数量和质量之上都处于下风的印度陆军显然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对手打一场炮战,但是利用手中刚刚赶制出来的“皮那卡”214毫米多管火箭炮进行火箭布雷,依旧可以迟滞对方的攻势。这种同样是印度自行研制的陆战武器,射击精度一度以来都不能让人放心。但是用来远程布撒反坦克地雷却还是可以胜任的。

    随着“哐”的一声巨响,卡库尔上尉和自己所驾御坦克一起猛的一振,显然对方的火力终于命中了他的战车,炮塔一侧的装甲上显现出一个巨大凸起,那是一枚印度自行研制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杰作“阿琼”系列主战坦克炮口动能不足的缺点显然大大降低了这种反坦克利器的攻击效能。使其无法穿透相当于600毫米均质钢装甲的t-84m型主战坦克。

    “妈的!继续装填我们已经击中它了。”随着一击得手,卡兰有些兴奋的对自己的炮长喊道。在经过了初期的恐慌之后,印度陆军的新兵们开始从血与火的考验之中找到了感觉,而数量上的优势更令他们逐渐在这场对攻之中占据了上风。4辆突入阵地的巴基斯坦陆军的t-84m型主战坦克之中又有两辆在战斗中被击毁。

    “撤出战斗吧!仅以我们现在的力量是无法突破这些异教徒的阵地的。”一线壕沟之中,源源不断通过后方的交通壕涌进战场的印度步兵同样占据了主动。而攻击乏力的巴基斯坦陆军此刻却不得不作出终止攻击的指令。卡库尔上尉和自己连队的最后一辆坦克交叉掩护着向后方退去。在一片黄沙之中,印、巴两国数十辆被击毁的坦克宛如古老的石兽一般逐渐融化在一片昏黄之中,在这一天之中巴基斯坦陆军南北两个突击集群在投入3个集团军、7个师的庞大进攻兵力之后,均仅向前推进了不到30公里。战线在新德里以西200公里的印度国土上形成了胶滞的状态。

    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上

    4月初的美利坚合众国似乎总是那么的春意昂然,一年一度的樱花节为昔日多少有些过于威严的潮汐湖、国会山和林肯纪念碑凭添出一份暧昧的粉红。很少有美国人还会记得这种喜欢在南风中如细雨般纷纷飘落的花朵,是来自于一个曾与这个国家不共戴天的国度—日本。1912年,日本东京市曾向华盛顿市赠送过3千株樱花树的幼苗,而此刻这些无论是代表着友谊还是欺骗的种子都已经成长为了苍天大树。或许这便是一种美国文化的最好体现—永远兼容并蓄、永远暧昧如斯。

    驱车驶过满地的落撄,对花粉有些先天过敏的美国陆军上校安布罗斯对眼前的美丽景色却鲜有心情却欣赏。作为一个美国陆军之中的中层军官,安布罗斯并没有太多所谓的雄心壮志,在他看来一份稳定的收入、一个没有危险且不需要东奔西跑的岗位,便是他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之后,投身军旅的全部目的。而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他的梦想大多已经达成,接下来的岁月他更多关心的是—什么时候可以光荣退役,去和自己的家人一起享受生活。但是今天这个本来轻松愉快的周末却被从五角大楼打来的电话所意外的打断了,出于保密条令他无法知道今天等待他的又是什么。但相信不过又是国防部网站遭遇黑客袭击之类的小事情。

    车子很快便抵达了坐落在美国华盛顿附近波托马克河畔的小城—阿灵顿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行政建筑,美国国防部的所在地五角大楼拥有着同样规模空前的停车场,楼外的4个大型停车场可以同时停放车辆约1万辆,安布罗斯上校小心翼翼的将自己崭新的福特“探险家”

    v8型运动多功能车停在属于自己的车位上,对于偏好大型车的美国人来说停车总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何况这个停车场内还有经常有众多皮糙肉厚的“悍马”军用吉普出没。

    关上车门,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五角大楼是一座大型办公楼,倒不如说它是一座功能齐全的“办公城”

    它拥有总面积为380万平方米的办公区域,是纽约帝国大厦的三倍之多;楼内的走廊总长度达28公里,电话线总长至少16万公里,每天至少有20万个电话通过这些线路通过这个世界帝国的每一个军营,每天接收邮件逾120万份;楼内有显示世界各地时间的各种时钟4200个,饮水器691个,厕所284间,各种电灯16250个;此刻数架美国空军的军用直升机在不停的在上空进行着巡逻,这据说这是“9。11”事件之后增加的防务措施之一。

    而走进这座庞大建筑物的内部,纷乱和嘈杂更是扑面而来。整个五角大楼的一楼大厅更象是一个大型的休闲娱乐中心,这里不仅有银行、邮局、书店、诊疗所、电报局以及各种商店,甚至还有蒸气浴室、游泳池、降压室、健身房、按摩室、图书室、小教堂和280个豪华舒适的休息室。在自己进入这里的最初几年里,安布罗斯上校也曾在这里流连过,不过此刻家庭和办公室已经成为了他简单的两点一线。

    二楼是有着“国防部灵魂”之称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所在地,为了显示与众不同,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僚在这一层办公楼的每个角落都铺上了金色地毯,因此也被人们称为“金厅”三楼才是安布罗斯上校日常工作的地方,这里是国防部长的办公室以及这个国家最为古老的军种—陆军部的所在地。随着电梯门的打开,安布罗斯上校早一次走进了自己的加班生活之中,三楼走廊一角的“英雄厅”是安布罗斯上校每次都会经过的地方,这里是为纪念独立战争以来的“最高荣誉勋章”获得者而设。这里挂着3000多块铜牌,上面镌刻着他们的姓名、籍贯和简历。此外还有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这三个五星上将的“纪念走廊”里面陈列着他们各时期的照片、军装、勋章、手枪,以及他们所签署的命令、文物等。“我可从未想过要象你那样不朽。”面对着沉重的荣誉,安布罗斯上校报以的只是冷笑。

    “我们都在这里等你,这高兴你出现的时候我们这些老家伙没有变成化石。”推开会议室的大门,安布罗斯上校才第一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椭圆型的会议桌的正中端坐着助理国防部长约翰。斯坦波特,而在他的右侧则是自己的顶头上司—美国陆军首席斯蒂文。鲍特尔少将,虽然其他的与会者都比较陌生,但安布罗斯上校已经可以从眼前的办公室的空气中嗅到紧张的气息。面对着自己上司的揶揄。安布罗斯上校只能尴尬的报以一个苦笑。

    “好吧!在我们正式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先花上几分钟的时间来看一个东西,或许你们中有些人自认是安全系统方面和黑客攻击方面的专家。但是我相信下面你所看到的一切将不会让你们失望。”作为美国国防部负责网络和信息综合的副部长,兼任美国军事首席信息官的约翰。斯坦波特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官僚,作为世界最为强大战争机器的心脏,五角大楼长年以来都是世界各地的电脑黑客所集中攻击的众矢之的。而正是在约翰。斯坦波特的任内,美国军方终于在这场艰苦卓绝的网络防御战中挽回了不利的景况。他成功说服了白宫的高层,让他们同意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向美国民间的黑客高手们伸出橄榄枝,邀请他们加入国防部的网络军队,携手对抗来自世界各地新兴黑客的网上渗透。

    这个“招安”大计虽然很快便得到了来自美国军队五大兵种和联邦警方方面同僚的认同,但是要想让那些习惯了回避问题和风险的白宫政客,相信那些正在监狱或在逃亡中的破坏者,会乖乖的将他们的用以对社会造成威胁的能力变成一种贡献,却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是总统迈克。李先生的全力支持,或许这一切终究不过是档案柜里的幻想而已。不过比搞定那些白宫的政客更为困难的是让那些桀骜不逊的黑客低头。

    当联邦调查局动用武力将隐藏在全美各地的众多黑客强行召集到一起,召开首届“黑客联盟大会”之际,约翰。斯坦波特首先面带微笑的对在场的黑客们说:“我代表国防部邀请你们加入美国的政府部门或旗下企业,你们将可以继续从事你们日常所喜欢的工作,不过方向将由进攻转成防御。”不过,约翰。斯坦波特的热情似乎并没有得到对方的任何认同。在聚光灯和mp5型冲锋枪之下的这些打扮另类的年轻人似乎根本没有怎么打算理会这位穿着名牌西装的大叔,不时发出的阵阵讪笑似乎成为了这位美国军队首席情报官发言的全部回答。

    “好吧!把它拿上来。”

    约翰。斯坦波特面对着眼前的尴尬似乎并不在意,随着一声清脆的响指,数个来自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彪型大汉提着美国军队网络部队的标准配置武器—外壳材料采用铝镁合金的加固型军用笔记以及造型前卫的比利时fn公司生产的p90型单兵自卫武器。这些眩目装备的出现显然吸引了一些人的目光。“我想我在你们眼中不过是一个你们并不喜欢的官僚,不过你们应该都清楚官僚的特点—那就是永远都不能相信,所谓的防御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只要你们能够作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网络都是你们攻击的对象。”随着约翰。斯坦波特的鼓惑,整个房间里回荡着这些正处于最不安分年纪的年轻人雷鸣般的欢呼和掌声。

    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下

    而今天他们之中便有多位互联网历史上传奇性的黑客就坐在曾以抵抗黑客袭击为己任的安全系统方面专家安布罗斯上校等人的身边。他们中有些人理应还在联邦的监狱内把牢底坐穿,有些人还在政府的悬红通缉之下以“流浪黑客”的身份到处滋事。但这一切似乎都不印象他们此刻在五角大楼里成为美国武装力量中的一员。显然和安布罗斯上校一样,他们同样对今天这个紧急会议的主题依旧处于懵懂之中。而随着占据会议室大半幅墙壁的投影仪的徐徐打开,所有的谜题最终都会得到解答。

    “上个月初在位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首都开罗附近的吉萨,埃及陆军的战略指挥中心突然遭到不明身份的黑客的攻击。在短短的半个小时之内,攻击者轻松的从埃及陆军的信息指挥系统的‘后门’切入,令埃及军方的多重防火墙行同虚设。”在巨大的投影仪上,一组组繁琐的计算机程序和代码不断的显现,在外行人看来这种无法为人类所解毒的字符几乎宛如天书符咒,但是在与会的众多专业人事的眼中,这些数据却透露着众多有用的信息。

    系统后门一般被称为“back

    door”这是一种绕过安全性控制而获取对程序或系统访问权的方法。在软件的开发阶段,程序人员常常会在软件内创建一定数量后门以便可以随时修改程序中的缺陷。但是如果这些“后门”被其他人知道,或是在发布软件之前没有删除后门,那么它就成了安全风险。从而被黑客作为安全系统的漏洞而遭到攻击。

    在民用系统中“后门”几乎无所不在。利用这种弱点进行攻击的“后门程序”被广泛的称为“特洛依木马”其用途在于潜伏在电脑中,从事搜集信息或便于黑客进入的动作。而后门程序和其他电脑病毒最大的差别,在于后门程序不一定有自我复制的动作,也就是后门程序不一定会迅速“感染”其它相连接的电脑。而在微软一家独大的系统平台时代,微软公司windows

    update更成为了最为著名的后门程序。

    不过唯一的区别在于:windows

    update的功能较为简单,不外乎以下三个,开机时自动连上微软的网站,将电脑的现况报告给网站以进行处理,而微软公司的网站则通过windows

    update程序通知使用者是否有必须更新的文件,以及如何更新。如果我们针对这些动作进行分析,则“开机时自动连上微软网站”的动作就是后门程序特性中的“潜伏”而“将电脑现况报告”的动作是“搜集信息”因此,虽然微软“信誓旦旦”地说它不会搜集个人电脑中的信息,但如果我们从windows

    update来进行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它必须搜集个人电脑的信息才能进行操作,所差者只是搜集了哪些信息而已。

    “这并不是件很复杂的事情,利用后门程序进行攻击一直都是我们黑客的惯用伎俩。”面对着眼前所出现的情况,坐在安布罗斯上校身边年仅25岁的米特尼克显然对这一切都毫无兴趣。曾被誉为“世界第一黑客”的米特尼克在15岁的时候,就利用家中的电脑成功侵入了北美空中防务指挥系统、美国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等这些美国防守最严密的网络系统。他因此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通缉,并于1995年被逮捕。正如美国爱达荷州国家工程与环境试验室网络安全中心负责人保罗所说—没有哪台联接到互联网的电脑系统能够不被入侵,不管它是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还是通过固定线路上网。”保罗指出,只有那些完全和外界隔绝的电脑系统才能够对入侵做到完全免疫。

    “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攻击者对埃及陆军的信息指挥系统释放了多种武器级别的军用计算机病毒。通过这些病毒程序制造出一系列的虚拟信号和影像成功欺骗了埃及陆军司令部的值班人员。”面对米特尼克的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