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军司令部,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决定调集两个师团的兵力入关,解渔阳之围。
为此,他们给增援部队配属了100辆坦克,每个士兵配齐了100发子弹,浩浩荡荡的向渔阳外围杀来。
渔阳城整个北部,全部被群山包围,但是向东地势较为平坦,丘陵为主,而那里就是辽西走廊了。
鬼子固然可以依托周边的山地与进攻部队在渔阳周旋,但是一旦失去渔阳并且损失惨重,那么很难说下一个可以如此倾力阻击的地方会在哪里。
对于进攻部队而言,全歼敌人固然为第一要务,但是一旦无法全歼,也不是不可以接受,毕竟锅里就这些菜,早吃晚吃都要吃。
然而,渔阳城必须夺取,否则打不开通往关外的大门。
有鉴于此,刘子龙终于下定决心:不惜代价,快速夺取渔阳。
如果敌人见好就收撤出渔阳,那么我们就乘机占领之;如果敌人不惜代价增援渔阳,那么就在此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为此,刘子龙决定投入空军绝大多数力量,对地面部队进行最大限度的支援。
另一方面,部队同时展开对于渔阳周边高地及渔阳城的攻击。
7月15日夜,方面军直属的大口径身管火炮、130毫米火箭炮,展开了对于各个山头的猛烈射击,各个预计进攻阵地陷入一片火海。
炮击二十分钟后,各步兵团炮群开始轰击,在这些小口径炮火的掩护下,攻击连队前进到距离一线阵地二百米以内的距离。
十分钟后团营两级火炮准备结束,战士们在干部的带领下,端着上了刺刀的半自动步枪,挺着腰板呐喊着冲上山顶。
连长们手拿着驳壳枪,带头冲在前面。二十响的驳壳枪此时已经是一支近战用的冲锋枪。因此,虽然武器不断地升级,但是这些基层指挥员们,还是不愿意将陪伴了大家半个世纪的驳壳枪换成更轻巧的半自动手枪。
毕竟关键时刻二十发的连续射击,是半自动手枪无论如何也比拟不了的。
而冲在最前面的,往往是连队的副连长,他拿着一支冲锋枪,身上插满了弹匣,背满了手榴弹。
他手中还擒着一面红旗,这面旗帜冲到哪里,战士们就要跟到哪里。所有的副连长都希望自己的这面红旗能够第一个在山顶飘扬起来。
很多山顶都被反复的炮火耕耘过,表面全是一层浮土,脚踩进去就会没到脚脖子,比踩在雪地里还要柔软。
战士们艰难的移动着脚步,从一具具残缺不全的尸体旁路过。
尽管每次攻下阵地后,都会清理尸体,尤其是要把自己战友的尸体第一时间运下去,但是空气中还是弥漫着尸臭与硝烟的味道,而且到处可见零碎的人类组织。
各种新鲜的,正在腐烂发臭的,或者已经露出森森白骨的人体组织,散落得到处都是。
一名刚从军校分配下来的排长,被一枚炮弹的气浪波及,摔倒在地。手正好碰触到一个柔软而又黏黏的东西上。恰巧就在此时,一颗照明弹落了下来。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