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一下子会有二十几个知府的位置空缺了?”李重盛问道。依照大乾官制,知县、知府这些地方官,一年一考,三年一换,因为干系到一方的民生治安,一般不会随意调动。
“还不是吏部的毕松云那帮人,趁着年底官员大考的时机,撤换了许多知府,把位置给腾出来的……”李祉回道。
在大乾治下,总共三十二道、一百二十八府。大乾自太祖开国以来,治理天下便是依道、府、州、县而分置官员进行管辖。一道辖四府,一府辖四至六个州县。虽说边境道设都督、大都督来总领,其余道设总管、经略使、节度使等职来统辖,但这些都督、节度使、总管也只是管理一道的军务、边防、治安为主,有些还不过是皇子、功臣、贵戚遥领,大多并无实权。真正掌握地方财政、民生、赋税、刑罚断案等等实权的恰恰正是知府。是以久居官场的人都心知肚明,暗地里竟还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要想下去捞,知府得抓牢”……
“这些事你是怎么知道的?”李重盛又问道。
“是青衣卫的人告诉儿臣……”李祉低声回道,说话间,他不由得微微垂下了头。
李重盛朝自己的长子看了看,眼神中是说不出的复杂,皇帝沉思了一会儿,随即凛然说道:
“你去命孙勋将这二十二人都给朕抓起来,不要动刑,也不要让别人知道,只管详细审问清楚,将供状呈上来就是!”
李祉忙躬身回道:“儿臣领命!”
……
青衣卫果然办事干练,只用了三天的时间,便已经秘密提审了那二十二位实授知府的外官,非但将他们结交太子党羽,花钱捐官之事审问的一清二楚,并已具状画押,更是审出了一个惊天的内幕:
太子意图谋逆!
检举这一内幕的是即将外放杭州知府的王琛卫。此人身无半分功名,只因家中豪富,便到处使钱,攀上了太子这棵“高枝”,做了东宫的一名下等门客。这次听说太子正在大肆委官,他便急忙上下打点,买了一个自认“最肥”的杭州知府。哪知道官凭还没到手,人就先进了青衣卫。王琛卫这一惊之下,便信口胡言,说某一年某一晚在一次东宫宴会上,众人都喝得酒酣耳热,太子曾当众夸奖左武卫大将军李君羡丰姿俊逸、神武过人。之后他王琛卫亲耳听到,太子竟然对着李君羡言道,他年我若为天子,当封你一个禁军大总管,当时,那李君羡还举杯称谢云云……
事实上,那王琛卫供出这件事的时候,也没说这便是太子谋逆之举。无非就是他害怕捐官担罪,多供出一点信息,也好借以洗脱罪名罢了。毕竟,别的捐官者,都身有功名,也在朝为官,好歹像是那么一回事,你一个纯粹的生意人,竟然也想捞个知府干干,你这是置大乾的王法于何地?到时要真的治罪,你王琛卫还逃得掉吗?
但是,那王琛卫忘了审问他们的主官是谁了,那是北安平司千户,人称“鬼面”的孙勋,连鬼见了他都得发愁,何况你区区一个凡人乎?
有道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那北安平司千户孙勋一听那王琛卫之言,顿时心中大喜,立时便罗列了一个供状,叫那王琛卫赶紧签字画押。
那王琛卫一看供状也傻眼了,上面写的清清楚楚,太子交结左武卫将领,私相封赏,阴掌禁军,图谋不轨,心存怨望,意图随时举事……这算哪门子事儿!自己什么时候举报太子谋反了?但此时,王琛卫看着孙勋拿过来的一堆刑具,想反悔也来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