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但这些都不是提前监国的原因。自从昏厥醒来,太子不同以往的表现,假借托梦说出的预言、对诸王就藩掌兵所持的怀疑、对薄待浙东文人的不满等,让朱元璋觉得似乎有人在背后指使。
朱元璋不怕太子朱标结党,反而尽力给他安排得力的臣子,他在意的是臣子蛊惑储君,太子无法驾驭。
可经过二虎几次秘密查证,朱标确实没有和朝臣私下往来,所言所行都在大庭广众之下。只有趁朱元璋巡幸中都,只身离宫外出,与一位僧人有过数句交谈。那僧人现在慧济寺挂单,已经被秘密监视起来。
朱元璋对此一直都不太放心,那只可能的幕后之手似乎难以察觉。他决定若是果有此人,他必定企图通过太子的身份达到某些目的。那么,随着太子权力的增加,幕后之人的野心定会膨胀,动作也会更多、更大,如此更容易被察觉。
与其让其躲在暗处,慢慢经营,不如投下诱饵,引蛇出洞。早点儿揪出这个人或者一群人,绳之以法,他也就安心了。对于太子朱标的心性,朱元璋从没有怀疑过,面对种种反常,他纵然有疑虑,也认为是太子受人蛊惑。
思考再三,朱元璋才决定让太子早早出来监国。一方面,通过察其言、观其行,可以看到太子的不足之处,加以辅导;另一方面进一步调查确认自己的疑虑,若是没有此事当然是最好不过。
朱标自然不知道便宜老爹心里琢磨了这么许多,还脑补了阴谋论。历史确因他的掺和改变了一些,稍稍有点儿跑偏,但不影响正途。就眼下的局势来看,即便是奉旨监国,也不能太高调。过于得瑟容易出事儿,毕竟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容挑衅,无论是谁。
首先,人事权,这个朱标绝对不会染指。人事即政治,是权力的根本,若是没有人,什么事办不成。这方面,朱标决定缄口不言,绝不主动,除非问到他头上。
其次,军事问题,这个只提建议,不做决定。他作为穿越者,只知道战争的结果,但不知道过程,瞎指挥难免出错。只要大方向不错,细节上补充一下就行了。
最后,朱标决定把重点放在民政上,无非是钱粮两项,是维持国计民生的基础,也是对外行动的保障。历史上,人口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从秦汉到隋唐都没有大的变化,直至北宋时期人口突破1亿,而后经过元末战乱,明初的人口也就是在这个水平。
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也是在清朝。虽然有清初永不加赋、废除人头税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外来高产作物玉米、土豆以及红薯的广泛种植,粮食极大丰富,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如今虽没有玉米,但是土豆和红薯都被朱标提前一百多年带过来了。只要推广得当,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口翻倍不是梦。那时候,开疆拓土也有更多的兵员,也有足够的人手开发新占有的土地,譬如东北、西伯利亚以及东南亚等。
至于搞钱,这个不能指望一味地收税税收改革,将人头税改为土地税,免除那些特权阶级的免税权,肯定能够提高国库收入。但更大的则是要发展工商业,广开商路,通过贸易来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