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和熊元站在一起的庄辛,看着看着不由得感叹道。
“此军何名,主将何人,真乃英雄也,此军可称当世最强之军……”
“庄将军!这便是我楚国的羽林军,取名自国之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主将蒙骜,乃是寡人质于秦之时认识的英才,后被寡人设计从秦国弄回楚国的!”
建立羽林军以及从秦国挖来蒙骜是熊元干的最得意的几件事之一,如今秦王稷和秦太子柱都对痛失猛将蒙骜后悔不已,因此熊元这两句话说的可是颇为得意。
旁边的庄在表面上不由自主的夸赞完羽林军后,心底深处却也在暗暗叹息,楚国军队装备精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光是这几点就远不是滇国那些半军半农军人能比的。
和楚国的军队一比,滇国的军队纯粹是一群农夫、山民、猎人等等组成的乌合之众,完全没有可比性,双方若是真的面对面交锋,只怕是会直接演变成一场屠杀。
想到这里,庄也不由的对于之前的决定更加肯定了,作为楚国将军,庄年轻的时候也带领楚军与秦人交过战,因此对于亲人的军队战斗力如何也是清楚地。
在庄看来,若说之前楚国能够有机会夺回故都,收复失地是借着秦赵两强相争的机会的话,那么如今的楚国怕是已经有能力和秦人正面交锋了。
因为据庄所知,楚国除了十万羽林军是精锐部队以外,还有四大军团,飞熊、千牛、豹韬、虎贲,这四大军团也都是常年驻守在楚国与中原诸国和秦国的边境上,战力比之羽林军只强不弱了,四大军团加上羽林军少说也有三十多万人。
而且庄可是知道的,如今的楚国大力推广双季稻,粮产丰富,这三十万大军都是正规的军人,不是战时为军,农时为民的半职业军人,有这三十万人在,如今的楚国单挑秦国怕是也不再话下,再加上当今楚王深谋远虑,交好于燕国、赵国、齐国等国,应该也不会轻易被连横伐楚,如此一来数十年内楚国当为天下诸国中的一霸。
再想想自己滇国的情况,民众不足百万,地形复杂根本生产不了太多的粮食,这也就造成了滇国的常备职业军人只有三万人,其他的都是战乱兴起之时,才会放下手中的农具,拿起刀枪剑戟的业余军人。
而且即便是职业军人,自己手里那三万人若是和这羽林军正面交锋,双方装备差距太大,而且滇国缺少熟读兵书的可用将领,估计三万打一万都有很大可能还是打不过,两相比较,滇国完全没有任何反手之力。
思来想去,庄觉得如今跟着楚国最符合滇国的利益,也能为自己庄家赢得最大的好处,既如此,这一次庄就明确表态了,庄直接单膝跪在地上,开口请命。
“王上!老臣庄,愿为先锋,助王上拿下滇地,迁出滇国民众!”
“好!老将军请起,老将军年事已高,入滇之路又颇为崎岖,老将军就随寡人在黔中郡等待,蒙骜会率领大军接管滇池城,到时候局势稳定,还需庄老将军与寡人再入滇一次,其后就随寡人返回南郢,国公府已经为庄老将军营建的差不多了,只是这国公府中的亭台楼阁是否符合庄老将军喜好,还需庄老将军亲自去看看!”
其实这也是熊元不得已而为之,庄是滇王,在滇地经营多年,根深蒂固,如今熊元意在收复滇地,庄即便是已经明确表态要归降,熊元也不敢轻易的让其率领大军返回滇国,毕竟若是庄有什么阴谋诡计,自己这些精锐的羽林军怕是会被坑死,但是要收复滇地庄这个滇王又必须要用。
因此熊元早就有所算计,将庄留在黔中和自己一起,同时让蒙骜率领羽林军入滇,接管滇池城防务,封锁消息,其后以滇王庄的名义,将滇国大小部族的首领召集到滇池城,到时候熊元和庄也会亲赴滇池城,借助庄的威望,再加上到时候威逼利诱,胁迫这些部族迁出滇地,同时熊元会留下五万大军稳住滇地局势。
之后就是慢慢的往滇地迁移部分楚人,如此一来滇地也就算是彻底收归楚国了,而与此同时熊元也发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楚国虽然有三十万常规军,但是随着熊元不断地开发周边的土地,熊元发现这三十万人不够用了,熊元决定再组建两个军团。
这滇地控制着巴蜀的南大门,地理位置重要,熊元决定征服滇地以后,组建朱雀军团,羽林军留下两万人为老兵再从以后迁徙到滇地的楚人中征三万新兵,一起凑够五万人,朱雀军团会常驻滇地,也就是以后楚国的云南郡。
同时熊元打算在楚国原有舟师的基础上,组建玄武军团,玄武军团也是五万人,全部是舟师,负责南至星洲,北到倭岛的广大海岸线与沿海岛屿的防务,也就是现在诸国都没有远洋船队,因此熊元才干只组建五万人就巡逻防御这么大海域,否则这么大的海域别说五万人,五十万人都看不过来。
同时羽林军也会再次补充完整,仍旧是十万人的规模,庄在滇地的那个儿子庄腩将会随庄入南郢,而庄原本在楚国长大的长子庄章,则会楚人楚国玄武军团的军团长,统领楚国舟师,至于滇地的朱雀军团,熊元打算过一段时间,等到世家大族彻底消停了,让项燕去接管滇地的朱雀军团。
熊元也是觉得悲催,算来算去,楚国虽然收拢了不少史上有名的文臣,但是能拿得出手的将军太少了,尤其是面对秦国那边的那条防线,所有的统兵将领都必须是实打实的能打仗的将军。
熊样觉得楚国的将军还是太少了,尤其是能打仗的将军没几个,就算是蒙骜和项燕也只能算作一流将领,算不上超一流的精英,相比之下赵国李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