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给精壮的士兵换来休息的时间。落石、滚油、火箭,赵国用尽了所有的守城手段。
轻伤不下火线,重伤坚持战斗。邯郸人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将士奋先、百姓用力,跟秦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赵军人数上处于劣势,但士气高昂,战斗意志坚决。秦军发动的一次又一次攻城行动,都无功而返。
这样的战斗持续了一个月,不仅邯郸没有攻下,秦国却损失惨重。先后有五名校官级别的中高级将领丧命,死亡的战士更高达数万人。
这可以说是秦国最没有必要打的一仗,赵国爆发出了勇猛尚武的民风,慷慨悲凉的气势,秦国的不义之兵如何能敌?秦国只是在用战争的损耗,证明征服天下的决心有多么强大。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场战争又是必需的。没有这场战争,白起和秦昭襄王之间的矛盾也不会得到解决,虽然是很多人不喜欢看到的解决方式。
邯郸之围,让一个该活的人,死了。一个必死的人,活了。
这个该活却死了的人,就是白起。战争打响的时候,他正在家里悠哉的养病。
长平之战过后,秦昭襄王怕白起再立新功,就把他从前线招了回来,免去军权,丰薪厚禄的供养了起来。
安顿好了白起,他可以放心大胆的攻打赵国,建立丰功伟业了,实际情况却跟他预料的有很大出入。
虽然将赵国的都城围了起来,却久攻不破。秦军损兵折将的情况越演越烈,秦昭襄王才明白,这仗不是谁都能打的,离开了白起还真不行。于是,一纸令下,让白起官复原职,重新统兵上阵。
白起的能力毋庸置疑,有能力的人往往很高傲。高傲的人并不是不能低头,长平之战过后,白起就向秦昭襄王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同时,白起垂下的眼眸里,再也容不进了任何人。
白起对秦昭襄王的这道军令置若罔闻,铁了心是不准备再顺从了。原来威震八方的大将军,居然甘心大权旁落,白起就是图个不再看任何人脸色。
白起坚持不肯打仗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此仗必输。为此,他还上书秦昭襄王,列举了四点理由。
一,邯郸城高池深,易守难攻。
二,军民同心协作,其力断金。
三,当时的合纵抗秦条约成员国都出兵援赵,不肯放过联合打击秦国的机会。如果赵国和其他诸侯国里应外合,秦军将步入死地。
四,秦军精锐尽出,远离秦土作战,国内布防空虚,一旦被敌所趁,国将不国。
在我们看来,白起说的都是金玉良言,秦昭襄王却气的直翻白眼。请不动白起这尊大神,只好派个听话的将领王龁顶替王陵去攻赵。
究竟王龁能否攻克邯郸城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