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僧更喜欢粗茶苦茶,入口苦涩,时刻得以自省,切莫沉醉享乐。”
虚竹思考了片刻回答道。
“不愧是佛门高僧之徒,见解自有独到之处。
不过,苦茶我们这里是没有的,不如尝尝这皇室钦赐的贡品御茶如何?”
鲁妙子故作为难的问道。
“这…不必了。
贡品御茶虽然是世间极品,但是皇家之气,与我佛门修持有百害而无一利。”
虚竹想都不想,拒绝道。
鲁妙子听了虚竹的话,眼神闪了一下。话中有话的问。
“虚竹大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要问你?”
“小僧算不得什么大师,施主但讲无妨。如果可以解答,小僧必定知无不言。”
“在这俗世能够明悟正身,得悟正道。这种修持都算不上大师,那还有什么人算得上大师呢?
我的这个疑问也好回答。曾经我读佛经时,了解到释迦摩尼佛本是一名释迦族王子出身。
那么我想问的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释迦族最终又如何了呢?”
“这个小僧倒是恰好知晓。根据《佛说琉璃王经》上的记载。琉璃王领兵征伐释迦族。
佛陀于路旁三次阻拦,但未见成效。
最终释迦族被琉璃王全族屠灭,
佛祖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连,用神力将五百名亲族置于碗中,想要保全他们的性命。
结果,五百名亲族在碗中化为了血水。
此既为神通不及业力的典故源源”
“哦,那我就奇怪了?
释迦族佛祖的亲族,为何佛祖,不拯救释迦族呢?
难道释迦族与佛祖没有因果?佛祖不需要还清这个因果吗?”
鲁妙子的问题意有所指。
虚竹显然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诸多的思量,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释迦族之所以被诛灭,是有其缘由的。
在久远以前,有一村落,村中有一大池,池中有许许多多的鱼。
有一天,村中的人决定要将池中的鱼全部捞出吃掉。
捞出后有一条最大的鱼,有一个孩子本性慈悲,并不吃肉。
但却因为好玩,拿着棒子敲了鱼头三下。
当时的大鱼就是后来的琉璃王,他带领的大军就是当时的鱼群,当时的村人就是现在的释迦族人。
而当时好玩的孩子就是佛陀的前世,虽未吃鱼,也因敲鱼的业,头痛了三天。
佛祖阻拦了琉璃王三次,正是借用当年放鱼的因果,回报了释迦族养育的因果。
只可惜神通不及业力。释迦族业力如此,谁也无法拯救。
有恩报恩,不等于要无底线的回报。
阻拦三次,就已经是报恩了。但是连续阻拦三次,都未改变他人的决议。
那么,就只能证明,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再妄做阻拦,就是逆天而行了。
鲁施主所提之疑问,目的为何?小僧心知肚明。
三次阻拦,偿还因果。
三次过后,了尽前缘。
不知施主意下如何?”
鲁妙子听了虚竹的回答,就知道,虚竹已经明白了他所问的目的。
狸猫换太子,是当年刘太后,种下的因果。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现在是到了回报的时候。
但是刘太后,又分属北宋皇室。她借助皇室与少林寺的因果,想要让少林帮助她。
所以鲁妙子借用释迦摩尼佛与释迦族的典故提点虚竹。
因为从本心而言,鲁妙子并不想和虚竹为敌。
对于虚竹以恶制恶的道,和鲁妙子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
鲁妙子恨不得,将虚竹引为知己,不想因为这点小事,成为敌人。
更何况,虚竹的背后,还有一名更强大的存在,少林无名扫地僧。
对这样的存在,能不成为敌人,最好还是不要成为敌人。
虚竹自然明白鲁妙子的用意,他也借用了释迦牟尼佛的典故,回应了鲁妙子的问题。
阻拦三次偿还昔日相助之恩。三次不成,乃天意如此。
“既然如此,那就定下这三次阻拦之约。
不过,我希望三次过后,能够和虚竹大师交个朋友。
虚竹大师的因果报应之道,我非常的喜欢。”
“没问题,小僧也觉得和鲁施主有缘。而且小僧冥冥中感觉,和鲁施主与小僧有着兄弟之缘。
鲁施主的邀请,固所愿不敢请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