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之前并没有见过断风寒本人,而今日第一次相见却能够从对方身上感受到一种在其他诸侯身上所没有的特质。这种说不出来为何物的特质却竟而能够使得荀彧体会到极其强烈的亲和感,几乎不能让他内心产生任何排斥。
断风寒没有立即让荀彧对自己表明态度,只是吩咐下人伺候荀彧沐浴,随即又安排了饭食待他一会享用。待一切事务都准备妥当后,断风寒便和身旁一干谋士笑闹着走进园中的凉亭中等候着。
“大家都别干站着啊,来来来,都坐下来。”由于亭子太小,诸人站在那里便显得十分拥挤,断风寒随即便笑着让诸人坐下,他自己亦椅着亭柱坐在了石栏上。
诸人亦照着他的样子纷纷挤坐在了一起。
断风寒望着这些当世首屈一指的谋士们,心里大是一阵得意,他的眼神依次从诸人身上扫过,最终满意的点了点头,禁不住嘀咕道:“算上荀文若的话,就差一个贾诩了。”
离他最近的李鹰听到了断风寒的话,不禁好奇道:“主公,这贾诩是何许人也?”
诸人闻言,皆望着断风寒,露出不解的表情。
断风寒干笑两声,道:“这个贾诩吗,亦是本王早已心仪已久的谋士。”
诸人闻言皆是释怀,但内心却是齐赞断风寒心怀宽广,对天下贤才的渴望与追寻从来没有停止过,能够跟随这样的主公,实是他们的幸福。
其实他们哪里知晓,断风寒此时所想的是另外一码事。所谓历史上曹操的前期五大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如今已经聚齐了四个。想想历史上的曹操基本上就是靠这五人,最终谋得了广阔的基业。
而如今的断风寒的麾下却已然聚齐了三国历史上将近半数的顶尖谋士,这样的实力可不是一般的强大。
此刻想到了贾诩,断风寒不得不联想到那个实力不弱的董卓,根据自己掌握的情报来看,这个董卓根本就没有去淌洛阳这片浑水,难道这家伙转了性不成?
念及至此,他当即便向诸人再次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而在此之前,他同手下这些谋士们亦针对当局形势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谁也猜测不出董卓到底在算计着什么。
断风寒之所以对董卓产生疑问,毕竟是因为那段有名的历史因素在作祟。而诸人摸不清董卓的思路却是因为知道此人素怀野心,绝不可能放过这样一个权争的良机。就像个路诸侯一般,虽是奉何进密诏进京,但无不是出于自身的利益,打算前去捞上一票。
见断风寒始终为这个问题所困惑,李鹰当即站起身来,言道:“不管他人如何,总之京中出此一事,势态亦现崩乱之局,主公尽管安心坐等良机便是,想来不出多日,这天下必乱,主公趁乱局兴师,大业必可成也!”
荀攸亦适时起身认同地言道:“文华所言极是,以主公今日之势,根本无需忧扰,早前黄巾祸乱,汉室早已名存实亡,如今又逢天子驾崩,朝廷威信更不复存在,天下可图也!”
断风寒闻听诸人之言,亦十分的认同。毕竟自己这些年的发展实在是太顺利了,这个时代全靠实力说话,而实力又体现在战争上。如果涉及到战争,那么自己根本就不用担心什么。要人口有人口,要钱粮有钱粮,政治、军备、民生等等一切关乎着战争因素的东西,他全部都高于其他诸侯好几个档次。如果不是顾虑到对自己的声望会有些损失,恐怕他老早就兴兵占领与兖州相邻的几个州了,完全有这个实力可以尽快的一统天下。
只不过这样一来,他却不知历史最终会被他串改成什么样子?后世还会出现“三国”这段历史么?
就在断风寒暗想着这无法逃避的问题之时,已经换上一套儒士长衫的荀彧竟自走了过来。诸人见他过来,皆起身随断风寒出亭相迎。
荀彧疾步来到断风寒面前,深躬一礼道:“劳大王与诸位在此苦候,荀彧实是过意不去,还请诸位莫要见罪。”
断风寒忙伸手将其托起道:“哪里的话,文若言重了。”
此时的荀彧已然回复了昔日的神采,他从容不惊的望着断风寒,道:“其实方才彧早已进入园中,大王与诸位所谈之言,彧亦恰好听闻,既然大王心怀天下,而彧这里却有一番良言想要晋献大王,却不知大王是否愿闻?”
“哦?!”断风寒闻言一喜,赶忙欣然应道:“本王之所以尽其一切与先生相见,为的便是聆听先生教诲,如今先生愿赐教,本王实是喜欢。”
说着便自顾拉着荀彧的手往亭中走去,随即便让他坐在自己的身边,而其他诸人亦从新落座陪伺在周围。
荀彧也不再客套,直接断然质问道:“如今兖州民生兴旺,百姓好不容易有一安生之所,大王又怎可为一己私利,至百姓于水火之中?”
“这个……”断风寒没想到荀彧一上来竟是有此一问,的确正如他所言一般,往往战争最倒霉的还是世间百姓,断风寒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看着荀彧一脸期盼的看着自己,断风寒立时悠然一笑,道:“以文若先生之才,当也能够看清今日这天下时局之纷乱,即使本王不妄动干戈,可是其他诸侯难道就甘愿罢手么?本王只不过兴一州之兵,力解天下之危局,还世间万民于安乐而已,虽然死伤在所难免,但相对于整个天下来说,却也值得。”
听到断风寒这番回答,荀彧当即一愣,但紧接着却突然一阵长笑。笑罢,荀彧悠然赞道:“好一个兴一州之兵,力解天下危局,还世间万民于安乐!大王有此雄心壮志,实令荀彧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