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并没有打扰他们考虑军国大事,悄声吩咐值守太监,去请兵部尚书杨嗣昌、侍郎李邦华、陈奇瑜来开会。
其实也不是来开会,而是让他们来听崇祯皇帝介绍鞑虏的情况。
历史上,大明朝廷对于鞑虏入塞毫无觉察、毫无准备、决策应对失当,可以说步步都是臭棋。
之所以如此,都是情报完全失灵,对鞑虏入塞完全没有预判。
崇祯十一年九月,鞑虏东西两路大军于墙子岭、青山关毁边墙而入,两军在京郊通州会师。
建奴抵达长城时,大明军队毫无准备,密云总兵吴国俊和监军太监邓希诏还在祝寿喝酒,匆忙救援的蓟辽总督吴阿衡兵败而死。
足见鞑虏的保密工作非常好。
大明的军事情报历来由锦衣卫负责,东厂也会执行部分任务,单讲谍战能力,厂卫绝对当仁不让。
这从魏公公上台后,大明军队接连打了几个大胜战可以看得出来。
可前任把魏公公搞死了,又把厂卫权限大为削弱,除了导致官场腐败变本加厉外,更重要的是导致情报系统完全瘫痪。
历史上建奴五次大规模入塞,哪一次大明军队提前做了准备?
还有,鞑虏五次大规模入塞,哪次不是绕开宁锦防线,从长城北面破关?
哪次大明朝廷不是被动挨打,然后调天下之兵勤王?
为什么每次都不加以修正?
难道大明朝廷每次都天真地认为,不破宁锦防线鞑虏就不敢入关吗?
集重兵于宁锦防线有何意义?
为什么兵部从来就没有提出建设性的防御方针?
这些问题,都是兵部没有做足功课啊!
当然,也不能完全怪他们。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崇祯皇帝以为,除了厂卫的问题外,兵部下面也缺了一个军情局。
没有军事情报的支持,兵部的大佬坐在朝堂上,能有什么作为?
又怎么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而鞑虏为什么对大明军队的实力、部署、动向了如指掌呢?
战场侦查双方是同等的机会,但谍报战的实力双方不在一个等级上,鞑虏有带路党啊!
八大皇商是干什么的,其他人怎么没有成为皇商?
另外,鞑虏还有俘虏,还有原来投降的军队……
总之,鞑虏获取大明的情报来源很多。
而大明对鞑虏,一无所知。
太不对等了。
大明又焉有不败之理?
包括卢象升三人制定的对虏概要,崇祯皇帝岂止不合圣意呐?
那是完全不满意啊!
可是,那能说他们垃圾吗?
当然不能。
后世有些键盘侠认为卢象升、洪承畴也就是内战内行,对鞑虏就不行了。
咋听好像是这么回事,其实不然。
说到底,这是没有情报支持。
卢象升、洪承畴都是剿匪司令,对流寇的动态了解得一清二楚,打胜仗自然不足为奇了。
可是对鞑虏呢?
一无所知!
都是临时从前线抽调过来,匆忙上阵,功课都没做足,又焉能不败?
崇祯皇帝思忖间,殿外响起了脚步声,兵部的三位的大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