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职?”
“增加练饷一事,实为祸国殃民之举。臣上月来京,路经江北、山东、畿辅,只见遍地荒残,盗贼如毛,白骨被野。
想河南、陕西两省情况,必更甚于此。”
“贼从何而来?
说到究底,不过是因为富豪倚势欺压盘剥,官府横征暴敛,使小民弱者失业流离,饿死道旁,而强者铤而走险,相聚为盗。”
“臣上次削夺之后,归耕田园,读书讲学,常与村野百姓为伍,闻见较切,参稽往史,不能不为陛下社稷忧。”
“故而臣恳请陛下毅然下诏,罢练饷以收民心,斩杨嗣昌之头,以为大臣倡议聚敛者戒!”
黄道周一出场便火力十足,要求崇祯皇帝斩掉兵部尚书杨嗣昌的狗头。
金銮殿内,遭到当场弹劾的杨嗣昌出列,跪拜地上,摘掉官帽,准备回府静待崇祯皇帝的判决结果。
在大明官场,这是标准的流程。
“杨爱卿且慢!”
丹墀上方,很是无语的崇祯皇帝叫住要离开金銮殿的杨嗣昌。
都兵临城下了,一个要杀掉兵部尚书,一个要回府罢工,这算什么事?
要想斗,改天再来不行吗?
知道相忍为国吗?
朕的肱骨们!
崇祯皇帝叹了一口气,目光复杂地扫视着义正言辞的黄道周和有些萎靡不振的杨嗣昌。
说起来,他们是因为和议一事结下了深仇大恨。
从表面上看,和议是投降,是怯懦,是卖国。不和议是英勇,是忠诚,是爱国。
事实上,如何从根本上维护国家利益,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其中牵涉甚多,不是从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那些低调的,忍辱负重的,勇于背黑锅的人,要比那些高调的,怒发冲冠的,喊打喊杀的人更爱国。
起码比他们更懂得应该怎样爱国。
况且后者往往鱼龙混杂,动机复杂。
所以,在和议问题上,崇祯皇帝以为,不能简单认为是忠于奸、勇敢与怕死、进取与保守,积极与消极的问题。
两者只是战略上的不同看法,不应贴上标签。
做出任何一种选择,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否则,说得再好听,又有什么用呢?
就比如,如果崇祯皇帝没有穿越,按照实际情况,真能跟靼虏联军交战吗?
其实是不适合开战的。
在军事上,大明没有找到攻破建奴的好办法,军队内部腐败,奸细密布,战争连遭失败,士气低落。
不适合再战。
政治上,朝堂上党争如火如荼,打得不可开交,战事比辽东战场还要激烈。
不适合再战。
经济上,国库空虚,财政在崩溃的边缘。
不适合再战。
社会上,人民负担沉重,生活水平下降,人心思异,民变蠢蠢欲动,社会动荡不安,不适合再战。
既然如此,大明不如先蹲下来攒口气,以便将来跳得更高。
然而,朝廷内部就此问题上并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而且要通过斗争,弄死对方,以泄心头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