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8章 燕王府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谨俯伏俟命惟,陛下念之念之既发书讫。

    这是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发动靖难之役时发表的檄文。朱棣是朱元章的第四子,是驻守北平的燕王,位高权重。当时的天子是朱元章的皇长孙朱允炆,朱棣的亲侄子。

    朱棣又称永乐大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1399年,朱棣借口建文帝朱允炆身边出现奸佞之臣齐泰、黄子澄澄,从北平起兵,南下争夺皇位。建文帝的皇位名正言顺,朱棣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藩王的身份起兵反叛朝廷?

    那是因为朱元章生前制定了一条祖训,本意是为了巩固朱氏王朝,没想到成为朱棣争夺皇位的利剑。那么朱元章为什么要制定这一祖训?朱棣又是如何祖训篡夺建文帝的帝位?

    自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后,分封制度导致诸王割据,对抗中央政府,威胁皇权的弊端已经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共识。从那以后,隋、唐、宋、元朝都不再实行分封制度。但是朱元章建立明朝之后,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封诸侯王。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储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朱元章最开始的想法是:中央有皇帝坐镇,直接掌管和统领,地方有藩王坐镇,协助中央管理,内外相辅,保证朱氏王朝天下万世一系。朱元章分封诸王并没有错,当年刘邦和司马炎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朱元章和他们犯了同样一个错误,那就是给藩王的权力过大,最后导致尾大不掉。

    《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

    这只是藩王的标配,实际上,在朱元章时期,藩王的配置远远高于这个标准。朱元章推翻元朝统治后,元朝残余势力远遁蒙古草原,但是他们对明朝北部边境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在朱元章分封的二十三位藩王中,就有九位驻扎北部边塞,称为“塞王”。这些“塞王”平时的职责是修建卫所、屯田、训练军队、以及进行军事部署等。

    明朝藩王和以前相比,行政方面的权力被削弱,但是军事方面的权力却逐渐加强。原本藩王对王府隶属的官员有选用、升迁、罢黜的权力,后来朱元章收回了这部分权力,规定王府官吏“任满黜陟,俱取自上裁”。原本藩王只对王府护卫队有统率权和指挥权,后来朱元章不仅增加护卫队的数量,连辖区内的武将也要受藩王节制。

    《明史》: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又诏二王,军中事大者方以闻。

    在九大“塞王”中,以晋王朱棡和燕王实力最为雄厚,晋王驻地太原,燕王驻地北平。两地均属北部边境重镇,是明朝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最前线,所以朱元章给予他们高于其他诸侯王的地位。特别是燕王朱棣,凭借智勇双全,深得父皇器重,多次领兵出塞作战。他不仅可以节制封地内的所有军队,还可以节制其他藩王的王府护卫队和当地驻军。

    明朝中后期,随着藩王逐渐长大成人,以及朱元章年事已高,对诸王的掌控大不如前。边塞诸侯王开始利用边境军事重镇的优势,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如宁王朱权“所部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蒙古骑兵,皆骁勇善战。”面对藩王实力不断膨胀,朱元章除了用祖宗家法进行劝勉和恐吓之外,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抑制措施。朱棣凭借战功卓着,在藩王中威望很高。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影响力越来越大,朱棣逐渐起了觊觎帝位之心。

    1398年,朱元章去世,早在七年前由于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朱元章并没有从剩下诸子之中挑选继承人,而是空前绝后的把帝位传给皇长孙朱允炆。朱元章给朱允炆留下的是一个“诸王骄横,干弱枝强”的大明帝国。为此,建文帝朱允炆一上台就采纳谋臣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削藩”建议,翦除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削藩对朝廷来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危及中央,汉景帝就是因为削藩导致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上书,陈述削藩的必要性:

    《汉书》:“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共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汉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推行削藩,决定首先对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吴国下手。汉景帝的削藩让诸侯王大为惊恐,朝廷刚决议要削藩,吴王刘鼻就联合楚、齐等七国反叛中央。联军打仗“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帜,发兵进攻长安。

    面对声势浩大的叛军,年轻的汉景帝开始慌了,竟然将晁错腰斩,以换取叛军退军。没想到叛军不但不退兵,反而继续西进威胁长安。回过神来的汉景帝决心武力平定叛乱,命太尉周亚夫率兵平叛。不到三个月,吴楚七国叛军土崩瓦解,汉景帝一口气废了七国中的六国,仅保留楚国。

    建文帝汲取汉景帝仓促削藩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采取了“先易后难,先弱后强”的策略,先后废掉周、齐、湘、代等诸侯王。紧接着收回诸侯王对封国的统治权:“诸王母得节制文武吏士,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维护卫官听王”。

    建文帝继位后一系列削藩举措,使燕王朱棣倍感不安,削藩的大刀迟早都会落到自己的头上,经过深思熟虑,朱棣决定起兵反抗。1399年,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在北平起兵。虽然同为“清君侧”,朱棣起兵和汉朝吴楚七国之乱最大的区别在于,朱棣是有名正言顺的法律依据的。

    《皇明祖训》: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见天子,私下傅致其罪,而遇不幸者,到此之时,天子必是昏君。.....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皇明祖训》是朱元章生前制定的对后世子孙的训戒,意在巩固朱明王朝。朱棣巧妙的利用朱元章留下的祖制,把自己打造为王者之师,意在诛杀天子身边的奸佞,匡扶正义。这是朱棣的高明之处,把举兵造反包装为“行周公之事,以辅孺子”,始终不提反对朱允炆,只针对朱允炆身边的宠臣黄子澄、齐泰等。

    经过四年的南征北战,燕王朱棣于1403年攻入南京,夺取帝位,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经历残酷的皇权斗争,最终以藩王的身份问鼎皇位,担心其他藩王效法自己。于是宣布“凡祖宗成法有改易者,仍复其旧”,恢复被建文帝废除的诸王爵位,多方安抚各地藩王,获取他们对新王朝的支持。除此之外,朱棣继续暗地里执行建文帝炆的削藩政策,比如把边塞诸王迁往内地,削减护卫军,把藩王辖区军队指挥权收回中央等。

    事实证明,朱棣的削藩策略比建文帝更加缓和,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有效的加强了中央对藩王的控制。基本上解决了朱元章晚年由于藩王权力过大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为朱棣对外开疆拓土,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本来在和名正言顺继承帝位的建文帝相比,朱棣的劣势是相当大的。但是在个人能力方面朱棣却是碾压建文帝。朱棣在军事方面灵活多变,在用人方面知人善任,在政治方面老谋深算。特别是其娴熟的政治权术,凭借朱元章留下的《皇明祖训》,以及“清君侧”的名义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攻击建文帝违背朱元章祖制,把自己打造成为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实际上朱元章亲手制定的《皇明祖训》,在他死后,对历代帝王的约束力不高。从建文帝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制度被后世皇帝推翻。这些朱氏子孙表面上口口声声说遵从祖训,背地里偷偷修改祖训,枉费了朱元章一片苦心。

    换句话说,朱元章亲手制定的皇明祖训给燕王朱棣的造反之路的正义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借口和依据。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