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26、朝廷的意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时能接受固然不错,这意味着她已经具有说一不二的权威,毕竟她已经区别处理,只是对几个反对浪潮最大的府县格外严厉;但未必真的是好事,毕竟打击面太大。朝臣的反应也在她的接受范围内。因此言辞严肃的重申了几句,就达成了一致。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谁都会。

    已经得出了最大公约数,怎么可能任人更改?

    笑话。

    八月下旬,周定王朱橚庶十三子内乡王有炯去世,年五十五岁,追谥恭庄,他没有嫡子,长子早逝,长孙同锄同样是庶出,这个只能除爵。

    沈庄王嫡七子广宗王幼?去世,追谥怀靖,无子,除国。

    发完建极八年的大统历,就该准备过年了,南方各省的土地清理基本完成,勋贵文武都回来了,宗室也先后赶到北京。

    总的来说,这次宗室入京的规模比上次要小不少。上次为了安抚宗室,把所有人都叫到北京了,这回就只有有爵位的和要参加考试的;上回没有参加的荆王世子造反被幽禁凤阳,蜀王世子友垓去世,儿子申鈘还在守孝,岷王、代王去年也殁了;晋王钟铉的母亲崔氏八月初去世,他要在太原守孝;因此,这回入京的藩王级别只有秦王公锡、周王子埅、鲁王肇辉、韩王征钋、唐王琼炟、淮王祁铨,此外就是一直呆在北京的襄王瞻墡、沂王见深、德王见清、崇王见洛、吉王见浚、荣王见泓、齐王见润还有准藩王沈王世子幼?,其下的郡王、将军、中尉自不待言。

    腊月初八,还是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这一回,不管是朝廷还是宗室,心态都平和多了。

    只是说起两年多来的变化,都有点人世无常的感受。

    要参加考试的宗室勋贵们去集贤院补课了,汪舜华召见了刚回到北京的大女婿英国公张懋,和他说起了文安伯张斌的事。其实邸报上已经说的很清楚,这回是特别交代,要求他管好家里上下人等,张懋称是。

    安国公世子于冕扶母亲董氏灵柩来京,到德陵安葬。

    汪舜华给了于谦官假,准他亲自去料理爱妻后事,以弥补当年夫妻聚少离多、未能见到最后一面的遗憾;还派舒良前去致祭,告谕历代先帝;同时下旨:“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如有薨亡,可于德陵外赐茔地一所。”

    历史上唐太宗允许功臣自请陪葬,甚至这些大臣的子孙也可以随祖辈一起葬于昭陵周围;但是昭陵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相当于整个十三陵的面积,德陵自然远远不如。

    这样级别的陪葬,是无限的荣光,秉承的自然是宁缺毋滥的原则。因此,一应形制,仿照南京孝陵功臣墓来;这也意味着,能够陪葬的功臣,不是一般的功臣。

    办完这些事,于冕站出来说不愿担任武职。汪舜华也看出来了,他这次到西南所受的震撼不小,知道自己不是将才,所以主动退出。这倒很好,有自知之明,即便不能建功立业,也不会辱没祖宗;何况皇后的父亲统领禁军,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于谦也是这个意思,因此汪舜华很痛快的同意了,让他去监修《两朝实录》。

    汪舜华很忙,宗室考封是大事,明年军屯清理更是大事,都需要缜密安排。回头商妙玉进宫拜谢,她已经被封为威宁伯夫人,自然王越的两位亡妻也追封了夫人。

    汪舜华笑道:“我早说过了你是有福气的。”

    商妙玉叩谢:“多谢太后体贴眷念。”

    汪舜华笑道:“好好过日子吧,好日子在后头呢。你这面相是旺夫的,可惜你前夫没福气,白白便宜了王越,年头娶你进门,年尾就封了伯爵,如今又拿到世券。他若能算到,估计恨不得早几年娶你进门。”

    商妙玉也被她逗笑了,左右都过来祝贺。

    新年前,汪舜华拿到了最新的人口土地数据:天下共有户口1200余万户,人丁8468万余,土地860万余顷,其中军屯40万余顷,比洪武年间少了一半,这个是账面上的,还需要清理。考虑到人丁的计算方式,目前全国总人口应该已经逼近1亿左右。

    人口增长并不是有统一的曲线。如果没有外力影响,封闭人口的自然增长律大约为每隔20—30年递增1倍。

    然而即便是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也不可能以几何数或者倍数增长,除了战争和灾荒,也在于饥荒、疾病等导致的人口减少。

    在农耕时代,即便是盛世,能够保持年人均5‰就殊为不易了。

    从永乐元年到如今,刚好60年多一点,只增长了差不多1800万,平均每年不过30万;当然,其中必须要考虑宣德年间放弃安南的因素。

    汪舜华叹了口气,放弃容易,想要拿回来,太难。

    好在现在没有国际和地方势力干涉。

    年底前,对官员进行了新一波的调整。詹事府詹事林文致仕,这几年他在詹事府主持了多部典籍的编撰,汪舜华对他很是欣赏,让他到集贤院担任学士,陈循进大学士。礼部左侍郎倪谦继任詹事,右侍郎刘定之进左侍郎,翰林院学士柯潜调右侍郎。

    这样看规模不大,但吏部官员却忙成狗,因为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事实上,景泰年间比较突出的冗官冗员问题经过建极初年的清理,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根治;而这几年的改革中,新设了不少省府县还有办事机构,包括海关、织造等等,还有临时到地督导的,都需要官,而汪太后不喜欢荫官,但进士又太珍贵,举人太学生授官都是从正九品起步,要熬成正七品就需要六年,所以现在其实缺官严重。

    再缺官,也必须首先保证地方主官,省一级的布政使、按察使什么的,都是双领导,还可以缺一个,或者有了布政使,下面参政、参议缺了就缺了,但知府、知县之类的是必须配备到位的,尤其汪太后看重地方经历,要求除了三鼎甲和庶吉士,新进士全部到地方任职十年,而且头三年必须在偏远地区,然后再根据实绩内调。

    但是新进士还没到怎么办?没关系,先把南京的官派过去,还不够?那就北京的官。因此很多参加改革的官员回京复命,接着就被派到地方了。

    此外,江南地区的改革虽然已经完成,但那边士大夫的情绪很不满,商人也在寻机找事,成国公朱仪还不够,还要加强南京的镇守力量。

    与此同时,中央官和地方官还要加强交流。各部尚书不说,侍郎提一级,下去做布政使,佥都御史做按察使,郎中为知府,给事中之类的作知县;相反,业绩出色的布政使到北京担任尚书侍郎。

    刑部左侍郎周瑄任南京刑部尚书、右侍郎林聪任南京左都御史。

    户部左侍郎薛远出任广东左布政使,通政使张文质任河南右布政使,左佥都御史何乔新任四川右布政使。

    右通政杨贡升为太仆寺卿,专管养马。

    山西右布政使陈翌为户部左侍郎,仍食正二品俸。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