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32、好学生白昂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是潘季驯在第四次治理黄河过程中采取的方略。

    这项工程直到建极九年底完成,耗资达500余万两。

    此外,徐埕还干了件大事:完善引汶济运工程。

    永乐年间,宋礼历时九年,完成了这项工程。从此,大运河畅行无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

    引汶济运工程有三个大项,其中一项是筑戴村坝。只是当时财力有限,使用土坝。年年遭水毁、年年要修,不然无法向南旺引水。

    此次徐埕调集民夫2万,在坎河口建成一道长宽各三里的石坝洪道,兼有雍水、导流和溢洪的功能。

    很多人认为现在黄河相对平静,反而朝廷多事,没必要在这上面牵扯太多的精力,但汪舜华力排众议,全力支持徐埕等人的工作,当然有多方面的考虑:一是最重要的,改革会得罪很多人,所以必须要有拿的出手的政绩,而治理黄河那就是不亚于封狼居胥的光辉业绩;二是现实的,现在流民很多,需要安置,但总吃赈济,并不是办法,能以工代赈,同时完成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何况土地清理以后,肯定就是大踏步的农业发展,也确实需要农田水利;三是为未来考虑,去年的蝗灾印象实在深刻。明朝处于小冰川时期,就是从成化弘治年间开始,水灾、旱灾、蝗灾频频发生,让帝国难堪重负。未雨绸缪,今天把事情做了,免得来日生灵涂炭,这是为官的担当,也是为人的底线;四是做这样的工程,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偏偏她对明朝历史不算熟悉,目前所知的水利学家,就徐埕这一个,偏偏他年龄也不小,快六十的人了,这种工作相当辛苦,谁知道哪天倒地上就爬不起来了?所以趁着他还在,一定要使劲薅羊毛,薅秃为止。

    汪舜华真的觉得自己很有资本家压榨剩余价值的潜力。

    当然事情还不能到此为止。汪舜华很清楚,这次的治河还只是局限于河南以下的黄河下游一带,对于泥沙来源的中游地区却未加以治理。只靠“束水攻沙”,不可能将全部泥沙输送入海,势必要有一部分积在下游河道里,抬升河床;寄望于“蓄淮刷黄”也不靠谱。黄强淮弱,蓄淮以后扩大淮河流域的淹没面积,威胁泗洲及祖陵的安全。

    要想治理黄河,科技手段和工程手段汪舜华知道的不多,但是她知道治黄根本上就是要治沙,减少水土流失,而要做的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退耕还湖、封山育林。

    因此,建极八年三月,汪舜华下旨,对全国河道尤其长江黄河流域进行清理,拆除一切违规建筑,退耕还湖还河;同时下旨,此后不仅不许侵占河道,而且河道两岸一丈以内,也不得侵占,违者严惩不贷。

    同时实施最严格的封山育林政策,孟子讲:“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熟读圣贤书的明朝士人当然知道这个道理。

    事实上,秦汉以来的历朝法典,都有关于对环境保护的规定,《大明律》也有类似的。现在从历朝法典中总结归纳相关的规定,比如二月一日以后、十月三十日以前烧草作肥料者,笞八十;不许毁坏、滥伐树木,违者,以盗贼论处;因死亡而需要伐木制造棺椁的,必须报告官府批准。

    以前政令松弛,大家都不当一回事,现在就必须较真碰硬。

    年底军屯互查走完,各地举子进京,北京城又热闹起来。

    当然,朝廷关注的不仅是绿化问题,更重要的还有粮食储备和救灾的问题。在和籴制度改革后,百姓们减轻了负担;但对于官仓来说,真不算好消息。有一段时间,朝廷的预备仓只出不进,几乎空空荡荡。

    针对这种情况,按照王竑的建议,正式对开仓进行了完善:凡因洪涝、台风、冻害、雹灾、暴雪、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各地官员可以灾害发生当日开仓赈济百姓,然后上报朝廷,同时完善相关账目表册,以备查证;凡因旱灾、农林病虫害等导致粮食绝产绝收,需上报中央批准,然后开仓济民。

    同时,还要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安抚流民,这个主要是针对洪水、地震、水灾之后的。现在国家财力有限,想要跟后代一样大力实施灾后重建不现实,除了集中安置,保证灾民的基本需求;更重要的是以工代赈,由地方政府报请中央批准,组织灾民在当地实施水利设施建设,避免灾民外流,威胁社会稳定。所需要的资金,由中央出一部分,各级政府出一部分。当然如果受灾范围太广,涉及到几个府甚至几个省的,就要由中央政府统一组织。

    ——当年太祖曾经下旨:各地遭灾,一定要及时报告,隐瞒不报者死;如果情况紧急,有权直接开仓放粮,事后补报户部批准备案。

    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项规定都沦为一纸规定;尤其近些年来灾害频繁,府库空虚,朝廷加紧了对官员开仓的限制。因此面临灾害,官吏们不敢开仓放粮,干等朝廷批准;甚至因为地主的租子与田赋挂钩,很多地方官根本不报灾害,任由百姓饥寒。

    像王竑那样未经请示就直接开仓放粮的,承担了巨大的政治风险,不仅景帝大为感叹,史书也要浓墨重彩的描述。

    王竑开仓的义举,救活灾民230多万,当时天下传颂:“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巡抚。”诗文赞道:“两行忧国泪,一片活人心。”

    建极五年,王竑再次来到江淮地区主持改革,迎拜在道路两边的百姓如蚁,欢声动野,数百里不绝。他所负责的地区改革顺利平稳推进,没有出现大的状况。

    当然,资本的尿性谁都知道,开头为了和朝廷抢粮源,自然是抬高价格;但是连续几年,看着农民提着粮食前来,又免不了做些手脚;青黄不接的时候,再哄抬价格,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下农民不乐意了:大家卖粮的时候,肯定都会自己先称量一下,结果到你这里差的太多,自然就不干了,顺便去预备仓那里,呵,没问题,就是这个量!

    这下大家知道了,朝廷的价格虽然要低那么一点,但是实在!

    因此,陆陆续续的,农民选择了将粮食卖到预备仓——当然这也只是一部分,毕竟挨饿的滋味太难受。大家都想趁着这几年税负不高、日子好过赶紧攒一点粮食,免得以后政策变了,哭都找不到地方。

    但朝廷还是集聚了大量的粮食,除了从海外进口,还有以各种名目查抄的商人的粮食——尤其在山西、山东、南直、浙江等地,以反叛朝廷为名,直接出兵端了几个大商人的老巢。

    随着局势的稳定,生活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把粮食卖给预备仓——粮食也是有保质期的,堆在家里也会放坏,大不了,新谷子出来以后再把去年的陈粮卖掉。

    现在,朝廷在南方地区大量垦荒并实行粮食敞开收购,可以想象,要不了多久,这里的粮仓就会堆满。

    然而运输仍然是汪舜华心头的隐痛。

    如果蒸汽机不能出世,物流成本就无法降下来,远渡美洲求取良种也就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望。

    这一年,赵惠王庶四子襄邑恭定王祁锃去世,他的嫡长子见滃还没有通过考封,只能接着考。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