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37、北京的建设(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汪舜华没有体会白圭的想法,拿到规划图,和重臣们商量了下,觉得不错,就批准了;当然,大家其实都有点不爽,尤其汪舜华,上辈子北京的城墙早就拆了,现在还要立起来,本来就觉得不方便,何况内城九道门,只有城南是三道门,其他方向都只有两道门,这路绕的有点远,尤其长安街居然跟盲肠一样两头不靠,一条线上还是城墙,连门也没有,实在不够气派。

    汪舜华皱着眉头,觉得长安街沿线还是笔直一线、最好内外联通比较好。可是现在外城没建好就现在内城墙上打洞,实在不好,那就只有先这样。

    外城的几条主干道——对应内城的西直门-东直门大街一线、阜成门-朝阳门一线、长安街一线、宣武门街一线、正阳门一线、集贤街-崇文门街一线、安定门大街一线、德胜门大街一线,宽度都是150米,长安街一线达到180米。主要是汪舜华记得当年上历史课,说唐朝的长安比明朝北京大很多,尤其主干道朱雀大街宽150米左右,觉得应该压过去,于是又拓展了30米,反正城外都是田地,现在不弄宽点,以后就很麻烦;然后外城东西、南北方向拉通,各要修四条笔直的大道,这个工程量有点大,但是不能少。一来气派,二来这是框架,框架立起来了,其他的也就好摆布。顺天府已经领旨,以后外城修房子要预先审核,否则就算乱搭乱建。

    如果放在以前,这样的工程白圭是不敢想的。要知道,除了三大殿等重要宫殿和宫内主干道能使用所谓的金砖,其他地方只能用青石板来铺,采集和运输都很麻烦;现在现在不一样,因为有了一样东西——水泥。

    汪舜华是真的不会做水泥,但看了那么多穿越小说,总还记得水泥就是石灰石和石膏还有黏土高温烧出来的,只是怎么烧、配比是多少,那是真的记不清楚了。

    记不清楚也没关系,明朝有的是工匠。

    因此有次汪舜华和徐埕等人了解堤坝的修筑时,就说:“用糯米作粘合剂实在太奢侈,只怕偏远穷困地区用不起,能不能用其他更简便的东西取代?我记得石灰之类的很有粘性,是不是还有个什么黏土?把他们研磨细了放在一起烧,会怎么样?”

    本来谁都没当回事,但是太后说了,大家只能试试。好在北京产石灰的地方不少,包括石景山,石灰岩大理石什么的很多,北京开采石料都是从这里来的。

    当时汪舜华让贴身的内宦李鸿前来督工,白圭只得安排,反正不成也没事;何况实在很简单——就是把石灰石和粘土研碎,混合后在石灰窑中煅烧,再加入适量石膏,研成细粉。至于石膏什么时候加,加多久,温度多少,烧多久,只有慢慢去探索。

    烧出来的是灰扑扑的细粉。按照要求,把它和河沙、碎石和上水搅拌,还真的有粘合的作用,都觉得很有意思。

    白圭来了劲,加上这是太后钦点的工程,于是调集最好的工匠日夜研究程序和配比。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在建极七年底,工匠们摸索出了规律——把石灰石捣成细粉,配合一定量的黏土,掺水后以人工搅和均匀成泥浆。置泥浆於盘上,加热干燥。将乾料打击成块,然后装入石灰窑煅烧。冷却后打碎磨细,制成水泥。使用水泥时加入少量水分,拌和成适当稠度的砂浆,可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工作场合。

    ——这和19世纪上半叶制造出来的波特兰水泥大体一致。

    当然,这种水泥也还有问题,就是温度是多高还不够确定,要么烧的过火,要么不够,因此质量不稳定。实验的时候甚至发现有的建筑倒塌,因此没有用于河堤修筑。

    实践出真知。这么大规模长时间的实验,自然多少有点发现。不久,工匠陆诚发现,煅烧到含有一定数量玻璃体的水泥烧块,经磨细后具有非常好的水硬性;另外一个工匠姚庆之也发现,在烧成物中含有石灰会使水泥硬化后开裂。

    根据这些意外的发现,蒯祥确定了水泥制造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烧窑的温度必须高到足以使烧块含一定量玻璃体并呈黑绿色;二是原料比例必须正确而固定,烧成物内部不能含过量石灰,确保水泥硬化后不能开裂。

    这个重要的发现让水泥的质量有了保障。

    汪舜华得到消息,大喜过望,赏了参加试验的工匠,尤其陆诚、姚庆之,得到了重赏。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