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43、天文学(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文和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何其重大的影响,汪舜华再明白不过。

    ——这真的不是杞人忧天,万历年间西学东渐,天文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想见,在此之前,传统天文学已经步入困境。

    如果一直是落后追赶先进倒也罢了,问题是我国历史上在曾经在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等方面,都曾经有极为突出的成绩。

    但是到了明朝,这些都曾经出现过问题,不仅观测星象时,实际和上报的起止形色都不相同;甚至预测月食、日食不准,都已经见怪不怪了;至于其他的凶相,汪舜华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

    造成这种局面的只有一个原因:皇权的限制。天文学是帝王之学,除了特定的人群,其他人包括儒家士大夫都是不允许私自学习的,严重的甚至可能会被砍头。

    事实上,钦天监也曾经多次上表检讨,洋洋洒洒数千言,说白了,这是个技术活,您科举成绩再好,不是干这一行的,就做不了;而且这么些年了,历法难免出现偏差。

    如果换做别人,可能也就认为有人故意拿天象问题做文章;但是汪舜华这个穿越货知道,根本原因就是大家对宇宙的认识有问题——你到现在还认为天圆地方,天文体系从根本上就错了,怎么能科学解释呢?

    既然如此,那就放松天文学的管制——汉代以后限制天文的重要原因是董仲舒创立了“天人合一”理论,担心有人假借天文现象煽动人心,窥视神器;但明朝封建君主集权空前加强,现在宗室进京,彻底消除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因此皇帝确切的说太后手中的权力空前集中,这才让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否则政令不通是小事,严重的很可能导致军阀混战,烽烟四起。

    皇帝手中有权,心中也就有了底气,不需要过度假借天象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这也是几年后孝宗皇帝放松天文管制、百十年后万历皇帝不介意利玛窦“地圆说”的原因,不那么重要了。

    何况还有句话“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只要能够准确预报,自然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正自己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与其让别人研究蛊惑人心,不如把最优秀的精英召集在自己麾下。说别人的话,让别人无话可说;尤其汪舜华自信尽在掌握——很多定理定律数据记不清楚了,但基本常识还在,把这些抖出来,现在大家会破口大骂,但等真相大白,就会成为她英明神武的最佳理由。

    说到底,还是占了多活一次的便宜。

    当然支持太后的人不是没有,而且是专业人才。钦天监回回科的官正伍承德,天文学世家出身。高祖伍儒,原是撒马尔罕人,精通历算天文,洪武二年来到南京,授漏刻科博士;从此世代在钦天监供职。

    伍承德上表,恭维太后圣明,还提到一件事:“按照《元史》记载,至元四年,札马鲁丁上呈西域仪象七件,其中一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

    居然元朝就有地球仪传入?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汪舜华赶紧让人翻书,还真在《天文志》里翻到了,听伍承德介绍:“当年太祖曾经称赞:‘西域推测天象最精,其五星纬度又中国所无’,所以至今大统历、回历并行。”

    汪舜华记得,元朝设回回司天监,太祖时代也是两个钦天监并行,直到建文帝继位,才罢监设科;却没有想过他们的天文学居然如此精妙;尤其令她兴奋的是,听伍承德介绍:“从宋初马依泽来到中原,有很多回回人携带典籍来到中原,为朝廷所用。当年徐达攻破北京,将二百四十二部经书连同钦天监官员送到南京。”靠着这些典籍和人才,洪武年间,明朝完成了《回回历》《经纬度》等天文著作,其中《回回历》作为《大统历》的辅助历书得以颁行。

    而这么多的西域典籍,涵盖的不仅仅是天文,还有数学、地理、物理、化学、医药、哲学等方方面面;只是因为永乐以后大家不重视,一直在库房里吃灰。

    汪舜华马上想到中亚是贯通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东进西出、南下北上都要经过这里;而且离地中海也不远,貌似还有个“百年翻译运动”,就是把东西方的文化全部翻译为本国语言,在此基础上继承发扬,好像对欧洲的启蒙运动还很有作用?那么现在应该已经出成果了?——甭管其中有多少是欧洲学者冒名的,本身荟聚人类文明的精华,确实毋庸置疑的。

    马上下令:“把这些典籍全部带到北京,由四译馆翻译,我要逐一亲自审定,颁行天下;特别出色的,列入教材。”

    ——真是意外之喜,居然有这么个宝藏!

    说完这些,眼前的燃眉之急还是要解决。

    首先是队伍建设。如今钦天监官多不谙天文,天文生又不肯学习,所以业务生疏。命钦天监于天文历数阴阳每科推选十人,委以教训;通选少年二百人,专习其业,以次听用。

    然后是待遇问题。一是天文生昼夜观候,冬月露坐艰苦,每年给毛袄,并依期给与岁例木炭;二是尊重专业人才。原先外设观象台,令天文生占候,内设灵台,令内臣占候,用以考察异同勤惰。后来外台生每预报,内台官雷同附和;钦天监每年编订历法,内台官又往往干预,皆禁止。三是命天下府州县选送阴阳正术等官员至礼部,转送钦天监再试,那些不通阴阳天文的,不许送吏部选用,并追究考送官员之罪。四是天文等生,不许另外派遣差事,有妨学业。五是编订天文生花名册,遇有公务,循次差拨;册子三年一造文册二本,一送部稽考,一存留钦天监备察,不许滥冒收充。

    ——这些是成化二十三年,孝宗皇帝的做法,只是很不如意,各省推荐到北京的精英,存留供事者不过200余人;后来他想修改一下历法,命征山林隐逸能通历学者,结果一无所获。

    ——除了长期禁止造成心理恐慌的主观因素,很难说没有人才断层的客观原因。

    然后是加大观测力度,这个是针对天文台的布点。

    明朝有天文台,就是后代俗称的北京古观象台,现在叫观星台,始建于正统七年;南京也有天文台,在鸡鸣山。

    现在都改名为天文台。但这还不够,汪舜华下旨,在西安、长沙、昆明、海口各设一处天文台,具体位置由钦天监会同礼部、工部查勘上报;本想在紫金山新设一处天文台,毕竟太有名了,只是毕竟是太祖陵寝所在,只能作罢了。

    ——如果不是建造天文台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汪舜华真想多建几个!看你们还敢作妖!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