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宋美龄原封不动将文建阳对武汉会战和仁政治国的见解诉说给蒋介石的时候,蒋介石突然发现文建阳思想见解及其类似初出茅庐的自己。而且宋美龄坚定的选择相信文建阳,宋美龄相信以文建阳高传辉等人的政治智慧,决不至于在抗日形势危机之士冒天下大不韪做雀占鸠巢之事,让名满天下的汉华军丧失民心。而文建阳在芜湖的数次军事行动也印证汉华军是一支敢于主动向日军亮剑的部队。
蒋介石在一遍一遍分析过滤自汉华军横空出世后的所有战绩举措,确实如宋美龄所说,文建阳第一是抗日有功,第二绝不得寸进尺。
不但没有得寸进尺,还给自己带来两点好处。
提升民心;抑制新四军!
最后宋美龄含糊其辞的表示文建阳肯定有美国方面有千丝万缕关系,最好笼络入怀。
笼络人心,蒋介石最擅长就是纵横捭阖,长袖善舞!
所以在宋美龄坚决的选择支持文建阳的同时,蒋介石已经做出了决定。
问陈诚和何应钦,与其说问,不如说是在考验两人!
何应钦不动声色的扫视着陈诚,何应钦知道自己对文建阳了解远没有陈诚深厚,一时半会捉摸不透蒋介石心意。
拥兵自重,蒋介石忌讳!
施救宋美龄,又是居功至伟!
两难选择!何应钦决定静观其变。
陈诚急速的在分析蒋介石言语蕴含的意思和文建阳动机,祸从口出,陈诚自然知晓厉害,急中生智陈诚突然想到陈琪汇报的一个特殊情况。
宋美龄单独曾经和文建阳、高传辉交谈过,从神情言语双方似乎交谈甚欢。
对别人或许这是一闪而过早就忽略的信息,可是对于陈诚来说,足够提炼出作出决定的信息。
陈诚神色沉稳说道:“校长,学生认为这个“道”可以借给文建阳,从汉华军数次的军事行动判断,都是汉华军主动出击,两次兵出芜湖,以及过江鏖战116师团无不列外,文建阳在桐城驻兵,直接扼住日军陆路向黄梅、宿松方向物资补给线,如果文建阳真如汇报所说想在芜湖、杭州方向物资线展开军事行动,这对武汉战线绝对有利无害,苏皖浙物资丰饶,水路发达,日军势必重点保护,而文建阳又恰恰能牵制住大量日军,宁国山区目前依旧有少量新四军部队活动,文建阳恰好也可以限制区域内**部队活动。所以学生认为此乃一举两得之事。宁国部队被芜湖和湖州、宣城日军牢牢压制在宁国山区,北进不得,南下不能,空守没有任何战略价值的宁国山区,无端浪费数个师战斗力,不如让文建阳在宁国、宣城和日军纠缠,人尽其事。”
何应钦一直在仔细扑捉陈诚话里行间意思,陈诚言落,何应钦便听出弦外之音。
“坐山观虎斗,让文建阳和日本人死磕,**数个师撤回补充前线,既满足了文建阳需求,又解决蒋介石后顾之忧”
“敬之,你意见呢?”蒋介石波澜不惊的神态看着何应钦。
“校长,学生也认为可以适当满足文建阳要求,让文建阳主动出击,破坏日军物资线,牵制日军,文建阳在安徽近一年,两次袭击芜湖之后,日军对长江航道管控森严,汉华军已经不能如以往可以通畅无阻在芜湖、马鞍山等日军物资集结地展开军事行动,宁国敞开等同于汉华军在日军背腹插了一把利刃,有利无害。”何应钦从善如流说道。
作为一名玩弄权术高手,蒋介石比陈诚和何应钦更为擅长拉拢打压,湖州、广德日军之所以在波田支队进攻青阳时一直按兵不动,很大原因归咎于日军担心宁国数个**师趁火打劫,宁国**撤出,于情于理,日军都会对汉华军采取行动,日本人没有愚蠢到将一支处处针对自己的部队养虎为患,如此以来,即便文建阳出尔反尔,占领宁国按兵不动,日军都会采取军事行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既能防止文建阳做大,也能杀伤日军部队,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都在日军手中,又何必计较无足轻重的宁国,何况宁国是给文建阳不是日本人。
陈诚和何应钦都在仔细观察蒋介石神色,看到蒋介石一连平静,不温不火,两个人猜想十有**下对赌注。
半响,蒋介石问道:“宁国现在总共有多少部队”
“宁国是三战区防线,驻有东北军105师、107师、108师,广东军第四军59师、还有苏浙撤出的江苏第二游击区总指挥部,江苏第二挺进队,江苏保安队第九旅”何应钦如数家珍说道。
“娘希匹,如此多部队驻守宁国还没有文建阳给日军造的麻烦多”蒋介石内心极为不悦。
“命令宁国防线所有部队调回三战区,配合第四战区阻止日军南下攻势,部分军械物资调拨文建阳,三战区作战物资军需处另行调送”蒋介石终于下定决心说道。
“是,校长”陈诚和何应钦回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