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三巨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还有集中营所有关押战俘和兵工厂工人”

    李宗仁敏感,汉华军太原的军事行动李宗仁也熟悉,当初就是自己下令调拨军用车辆让汉华军突击部队千里行军入晋作战。

    稍微的串联,李宗仁感叹一声:“明白了,文将军当初奇兵出太原,目的不仅仅是集中营战俘,更深层面恐怕还是看重了被关押的兵工厂技术人员”

    一句这种说者无心,听着有意的言语让阎锡山稍微陷入到尴尬之中。

    张恺大度:“当初日本人兵锋气盛,原本在阎长官安排之下是可以撤离,但因为有大量先进机械设备未来得及转移而执意留守在兵工厂,也是这个原因错过撤离的最佳时机。”

    有张恺和曹焕文的调节,气氛再度变得融洽话题也越来越深入,最终李宗仁实质性的问道曹焕文和张恺对汉华军根据地的认知。

    在根据地的学习和生活张恺和曹焕文已经能从本质观点辨析汉华军改革和阎锡山在山西改革的不同,但张恺聪明的回避了阎锡山在山西的改革措施,思考之后认真回答:“认识可能还是有不足,但直观感觉汉华军改革在尊重民众利益的基础上吸收了欧洲社会改制方式,最为显著的就是法制的推广和深入人心,依法治理,用法律保障民众权益,根据地行政机关执法而民众监督执法机关,民众不再是畏官如虎,民众知道用什么的手段维护自己权益。个人观点根据地措施是根据现在攻略、战略、制度产生的一种超世界的攻略、战略和制度。”

    “农村改制呢?”阎锡山还是有深入对比的心思。

    张恺回答:“扶持、依靠、团结、分流结合的多管模式,从法律层面确立、保护根据地已有土地的民众利益。首先通过减租减息的手段缓和拥有绝大多数土地的地主阶层和贫农的矛盾,再次通过经济振兴将地主阶层分流向商业领域,再次是根据地回收土地按照人口比例划分到没有和缺乏土地的贫民手中,同时间也将部分农民通过技术培训的手段分流向生产领域,地主的收入和地位并没有因为土地的流失而削弱,一直对立的贫民开始普及性的拥有土地并显著的提升了收入,普通民众和地主阶层的矛盾直接被化解。当然也对不接受改造的地主实施强制手段。商业生产领域根据地采取的是重商护权的手段,在控制核心产业的同时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并通过法律形式维护私营企业利益和市场竞争的公正、公平,维护生产者利益。可能我无法透彻的理解,但直观感觉就是根据地掌权的是人民大众,目标利润追求的最大化由以往个人或单一的阶级扩大到了整个社会。”

    “军工和军队发展呢?”比较阎锡山,白崇禧更在乎汉华军的军工水平。

    张恺和曹焕文没有透露任何机密,但五官都有骄傲之色:“根据地对人才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建立有完善的人才培训系统并在国内和世界范围内搜寻人才,不仅仅是军工,但凡能适用于军工、民生、经济各领域的人才都能在根据地发挥专长并有充沛的资金和物资支持。根据地的军工科研力量已经丝毫不弱日本和苏联以及欧洲国家,而且可以肯定发展速度超出日本和苏联以及欧美。军队建设也是,根据地有完善的兵役制度和流程,士兵都知道自己不仅仅是在为保护土地、家庭而战斗,也在为国家利益而战,士兵在根据地拥有至高无上荣誉,根据地有自成系统的军队文化。”

    李宗仁不熟悉张恺和曹焕文,但已经从两个人的简短言谈吐词中感觉到数年来的变化。两个彻底的被打上了汉华军烙印。

    也都知道自张恺和曹焕文口中无法得知更加详尽涉及汉华军机密的内容,不过张恺和曹焕文倒是饶有兴趣的邀请阎锡山去体会合肥具有山西风味的‘小圆门’饭庄。

    最终文建阳和高传辉、李宗仁、阎锡山等人共同出现在‘小圆门’饭庄。

    有了和张恺的会谈,途中阎锡山和李宗仁、白崇禧都提出要求之后更换了没有任何军衔的汉华军训练服。

    结果在街面和饭庄就感受到了那种民众火辣辣投送而来的热情和尊重。不是在重庆街道民众的敬畏和惧怕。

    文建阳也解释了‘小圆门’的来由,根据地存在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建设人员和作战部队士兵,合肥城市规划在保持自身徽风皖韵特色基础上在民俗建设中都有颇具规模的晋街、豫街等集中各省饮食、风情文化的规划区域,还包括有西洋街,简而言之根据地在给每一位参与根据地发展建设的外来人员提供发挥个人技能的基础之上最大化的保障了各方面的生活需求。

    张恺和曹焕文离去,酒过三巡,李宗仁便调侃根据地何时会有‘桂街’。

    文建阳打趣:“两位将军治地有方,军民一心,人才不外流”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