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义务役总体上并未执行,所以属于事实上的募兵制(也称志愿役)。
而印度实行的是完全的募兵制,普通士兵的服役期最短为17年,军士为21到33年,相当于一入军队就端上了铁饭碗,所以每年报名参军的人非常之多,尤其是在农村,参军一直是很多找工作无门的年轻人的首选,可是名额有限,竞争激烈,人人无不争先恐后,因现场管理松散而造成的踩踏惨剧时有发生。
如此人潮蜂拥,也就意味着,印度军方能够挑选到更多优质的兵源,因此他们在边境驻扎的军队,大多是身材高大的壮汉,此外,印军对退伍军人、战争中死亡或致残的退伍军人及各级军官待遇尤为优厚,本人和直系亲属都享受免费医疗,优先照顾其子女入伍参军,并给予半费或免费教育。
可以说,印度军人若是在边境战死,全家老小即便不工作,也不至于发生饿死的情况,政府会有各种津贴补助,也就是说,他们相对要不怕死一些,因为就算战死,他们也没太多后顾之忧。
华夏这些年极力提高志愿兵的薪资和各项福利,也正是为了弥补与各国之间,在军人待遇上的差距。
话归正题,继续来说尔晓光。
当时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印度边军集结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山头上,那个山头海拔超过五千米,任何机械化部队都上不去,山的前后都是平原,站在山头上,能一眼望见对方两个小时的车程。
这个山头印度占了几十年,正是在那一次对峙中被华夏抢了回来,从此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
或许有人会认为,是将士们端着枪冲上山头,经过激烈的血战后才抢回的这座山头。
其实并不是。
在山头上,双方各有一个野战营实弹上膛,相距不到五十米,谁都不敢率先开火,贸然挑起两国大战。
尔晓光瞧准了这个机会,那时他还只是一名普通士兵,直接放下枪大步走到印度这边,印度人不敢射击,想要徒手制伏他,结果被尔晓光连续撂倒了七八个,然后他用对方一名士兵的枪管抵着自己额头,大叫开枪。
虽然事情发展到最后,印度方面之所以撤军,跟尔晓光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而且尔晓光的举动也确实够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任何惩处,反而因为表现英勇,被上级授命嘉奖,荣获一等立功勋章,读了一年军校回来,就直接提为了副连级干部。
后来四大野战军全部留在了藏边,他这一事迹便口口相传,就连身在西北的黄悍都有过耳闻,成了名副其实的兵王,柳直对他的勇气也相当赞赏,考校过他的格斗能力后,直接破格提拔,把新组建的三营四连交给了他。
ps:今天第二章,这一章有点水,不过尔晓光这个角色很关键,后文会有重要剧情,轻喷。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