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望着国土正被欧洲联盟军不断攻占掠夺,此时穆斯塔法三世身边有人提出,他们是不是可以找大燚帝国求援,毕竟双方还是有着签订共同出兵沙俄的协议,也算是同盟了。
可是穆斯塔法三世却是清楚的知道,当时他们就是害怕奥斯曼帝国会被欧洲诸国当做是大燚帝国的同盟国来对付,所以与大燚帝国签的只是共同出兵沙俄而已。
毕竟奥斯曼出兵沙俄也是有理由的。因为沙俄当时出兵攻打克里米亚汗国,克里米亚汗国属于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奥斯曼帝国出兵也是扞卫自己的主权。
可就算是这样,在哈布斯堡王朝的操作下,奥斯曼帝国保卫反击战却成为与大燚帝国同盟,意图灭杀掉天主教。甚至连梵蒂冈也下场认同这事!
哪怕是穆斯塔法三世让人拿出了与大燚帝国签订的协议出来给他们看也都没有用。
穆斯塔法三世真心是欲哭无泪。
早知道是这样,还不如直接签同盟了,这样还不至于被人冤枉还没处述说自己的冤枉去。
就在穆斯塔法三世还在纠结是否向大燚帝国求救之时,有消息传来:
欧洲联军已经登陆了萨姆松,看样子是准备在攻占了伊斯坦布尔周围的城池后对皇都进行进行合围,准备把奥斯曼帝国王室统一打尽。
穆斯塔法三世眼看着欧洲那些家伙是不准备给他们活路的节奏了,索性是把心一横:
反正梵蒂冈的那些家伙都不要脸了,硬说我出兵抵挡沙俄的入侵是宗教战争,那自己还要什么脸面。
老子在名义上还是伊斯兰正统的领袖呢!我就是投降大燚也不可能投降你基督。
于是穆斯塔法三世决定带领奥斯曼帝国投降大燚,以请求大燚帝国的援军。
对于穆斯塔法三世要投降大燚之事,奥斯曼帝国的王亲贵族们都感到了震惊并表示反对。
可是穆斯塔法三世却是对着他们发问道:如今奥斯曼帝国的国土已经快要被欧洲联盟军蚕食殆尽,周边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支援伊斯坦布尔了。如果我们不以投降的名义,又能以什么名义来请大燚帝国出兵来救伊斯坦布尔呢?
奥斯曼帝国是伊斯兰的帝国,投降欧洲天主教的那些家伙们,他们会让我们好过吗?
而就大燚对波斯地区的统治上来看,我们投降大燚,起码大家不用被奴役。但是投降了欧洲那些虚伪的家伙,他们只会把我们啃食殆尽。
于是,奥斯曼帝国的大臣都沉默了。
很久,伊斯坦布尔就派出使者手拿着投降文书抵达了大燚所控制的伊朗地区,通过地方驻军联系到了驻守此地最高主将张之山。
张之山在得知奥斯曼帝国使者的来意后也不敢怠慢,连忙让人发送军用无线电把消息快速地传给了广州的张瑞。
张瑞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表示愿意接受奥斯曼帝国的投降,并让下令让影卫派人护送奥斯曼帝国的使者前来广州上交投降国书。
同时,张瑞下令让张之山调集好当地的军队,出兵救援伊斯坦布尔。
在欧洲联盟军还在为不断攻占奥斯曼帝国的国土狂欢之时,北面的沙俄感觉自己是撑不到哈布斯堡与他们商议好的撑到五月份的约定了。
二月份的时候,大燚帝国三十六万大军就已经抵达了莫斯科周边。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大燚帝国的军队开始不断外出扫平了莫斯科周围的防卫力量。
沙俄西北的瑞典王国(此时没有芬兰和挪威)在大燚飞机、坦克、大炮的进攻下死伤惨重,很快就投降了大燚帝国。
此时,莫斯科城外正驻扎了二十多万的大燚军队对他们进行围攻。
随着战斗的打响,莫斯科的守军们发现进攻他们的竟然都是来自沙俄的降军和农奴兵,莫斯科皇宫中那些王亲贵族们在得知后,立马大骂他们都是些低贱的东西。
可是骂归骂,到来莫斯科城外的降军和农民军是越来越多,让莫斯科的守军们感到无比绝望的恐惧。
天择十四年,四月十三
在大燚军队猛烈的炮火轰炸以及频繁不停的进攻下,莫斯科城内已经破败不堪,城中的守军伤亡巨大,城池随时都有被攻破的危险。
自知不敌的沙俄皇室知道他们是等不来欧洲的联盟军了,一旦城池被攻破,那他们这些王亲贵族们估计只有被杀的份。
为了自己的利益,沙俄的王亲贵族们只能选择了向大燚帝国投降。
等沙俄投降的消息传到欧洲联盟军那里时,大燚帝国已经整编好了沙俄的降军并南下快速占领了还处于蒙圈中的基辅,兵锋指向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最强两个联邦国:奥地利以及普鲁士。
此时,欧洲联盟军差不多把整个奥斯曼帝国的土地都给吞并了,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和少数的硬骨头还在抵抗,只要再加多点时间,要覆灭奥斯曼帝国是必然的事情。
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沙俄帝国会败得这么快。
此时他们也顾不得骂叶卡捷琳娜没有用了,只能是匆匆的把盟军的六十万大军聚集往奥地利去。如果他们去晚了,搞不好奥地利就没有了。
天择十四年,五月
随着欧洲联盟军在奥斯曼的国土调离,张之山不断的派出人手接管了奥斯曼的土地。伊斯坦布尔的人在得知了这事的时候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或许他们能再坚持多一个月的功夫,奥斯曼帝国不需要投降大燚帝国也不一定。
可是现在都已经这样了,他们就算是再懊恼也没有用,只能是认命般的向大燚帝国投降。好在大燚帝国也没有对奥斯曼王室赶尽杀绝的意思,甚至还允许他们继续待在伊斯坦布尔,并划出了不少的土地跟商业街给他们自理。
只要他们未来不闹事,家族在富裕中度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们要是敢有异动,大燚帝国的影卫也不是吃干饭的。
届时,又少不得要血流成河。
注①:内容来源《世界通史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