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众人进入南蔡城,初建的南蔡城没有想象中的冷落、空寂,甚至还相当的繁荣、热闹。
这除了铸锋堂将南蔡当成最为核心的商货中转基地进行打造,将楚山所产的茶铁瓷器以及所需的棉麻草药都主要经南蔡中转,吸引大量商贾云集过来外,南蔡在建城的同时,还大规模发展铁器制作、织造等业。
铁器作坊,乃是方便楚山运出的铁料,在南蔡加工制成各种铁器成品贩售各地,甚至将一部分兵甲制备,分流到南蔡来——这比在楚山制成铁器运往荆湖各地,一是运输更为便利、成本更为低廉,同时也发挥流民匠户的作用。
目前楚山在汝、蔡两州也面临田少人多的问题,所开垦的田地主要种植各种粮食,棉麻种植规模极有限,每年需要从外部输入大量的棉麻解决军民穿衣御寒的问题。
其中仅楚山军每年所需的被服就高达二三十万套。
之前朝中拔给楚山的钱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直接拿布匹进行折算,朝廷从各地征收的布匹,在运到楚山后,再由淮源、楚山等地的被服工场缝制出各式成品。
南蔡人多地少,即便三大垸全部建成也只能开垦出三十万亩粮田,远不足以承载逾二十万人丁;后续除了要想办法进行分流,大规模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极高的手工业,也是徐怀一再强调的容纳人口、增涨赋税的有效途径。
因此,从荆湖等地收购棉麻,集中到南蔡纺成纱线、织成布匹,甚至直接缝制被服成品,再运往楚山,也是此时南蔡县司及诸乡司正重点推进的工作。
下面诸乡司的织造院发展推进较晚,目前才刚刚起步,毕竟纺车织机的制作也需要时间,但南蔡城里重点建设、发展的织造院,此时已经招募了上千织工运作起来。
此外,制烛、造纸、刻印等业也相继发展出一些雏形来,城南船场也着手大规模招募工匠,加上云集过来的商贾、四周迁入的民户、官吏家属,此时的南蔡城里已经形成近万人口的居住规模。
这对新置的侨县而言,已经可以说相当繁荣了。
当世很多县级城池,居住规模甚至都不足千人。
上万南蔡兵马也已完成集结,此时都集中入驻城里的各处营舍,但这个节骨眼里严禁随意离开营舍走动,要不然城里还要热闹几分。
徐怀进城后,也没有前往靖胜侯府落脚歇息,而是直接前往县尉司大院。
传统禁军兵卒来源复杂、参差不齐,通常都是用厚赏及赋于军将武吏对下属将卒的生杀予舍之权、实施严酷的阶级法进行管制。
这在保证禁军具有一定战斗力的同时,却也造成禁军内部的凝聚力不足以及作战韧性差强人意,遭遇强敌也极易发生不可遏制的溃逃与投敌。
建继帝于襄阳登基之后,整编所得的左右宣武军、骁胜军等御营禁军乃至神武军、淮王府军以及顾继迁、高峻军所统领的兵马,除了从太原军民检选健锐补充进去,同时也收纳大量被赤扈人打散的逃兵溃卒。虽说残酷血腥的战争,令诸军战斗力得到长足的长进,但治军并没能彻底摆脱传统阶级法的限制。
楚山立军之初,徐怀就着意破除旧有将卒之间的人身管制关系,严禁私刑,注重提高普通兵卒及底层武吏的社会地位,注重对将卒家属的配田配房等安置措施,同时还更注重对基层军将武吏的培养与教育;前期成立励锋院,后期在州学之下设立专门的武士斋舍,定期选拔各级军将武吏进行修习。
南蔡兵马以及基层军将武吏,所行之法也是承续楚山军由之以来的传统,但他们主要来自盘龙寨大捷之后所俘的流民、饥民,对此次进剿洞荆贼军心里还是有很大的疑虑与困惑。
在得知徐怀正式获得枢密院的征调进剿令状之后,周景、范宗奇等人也即刻对南蔡兵马进行宣导,但效果并不太明显。
在正式开拔,徐怀也无法顾及连日来马不停蹄的劳累,他赶往县尉司,要亲自对召集到县尉司大院的三百多名队率、都将等基层军将武吏进行最后的动员。
从南蔡流民招募、选拔的队率、都将等基层军将,前期主要是在南蔡州学分舍进行修习,暂时还没有机会来得及编入选锋军进行进一步的历练。
他们大多数人,徐怀也不熟悉,但现在就要用这批军将武吏,也是形势所迫。
徐怀等一干人进入县尉司大院,先宣布正式南蔡剿匪统制司,南蔡县尉司及诸乡司以及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