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活在时常矛盾和自我平衡之中,和谐就是矛盾对立统一后进入的一种良性循环。人无和谐,好比内分泌失调,生活就会杂乱无章;事无和谐,就像恋爱中人偏离了爱情轨道,也无法让故事有个完美结局。
和谐社会,乍一听有点像完美世界一样,似乎遥不可及。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小到日常生活吃喝拉撒生物钟和谐,大到国际关系中美友好握手言和。这个世界正是在弱肉强食所造成的危机感中保持着一种无形距离,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距离产生和谐之美,有道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和谐校园作为和谐社会整体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和谐社会身体的一个分肢。其现实性和真实感离我们更近,有如看立体电影一样逼真,只怕有些人不去观看。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推而广之,创建和谐社会应从构建和谐校园做起。此中关键是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更高层次地说是建立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由此,从大放小,笔者重点阐述一下学生的精神状态。因为作为当事者,这是我比较熟悉的。
唯物主义精髓说:“物质决定意识”而精神支配肉体。对这句话的具体辨析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天晚上你在宿舍饥饿难耐,但口袋里只剩下一块钱了,只够买一块钱一包的方便面用于充饥,这就叫“物质决定意识”;接着,你把这种想法转化为行动,驱使自己去买方便面,这就叫“精神支配肉体”这是一种用真实感受所提炼出来的“矛盾无处不再”尽管需要把矛盾先截成两半再结合在一起,进而构成完整事件。
长久以来,校园文化在无限趋于和谐中产生了一些矛盾。由“性格决定命运”得知,人的性格好坏会影响人的前途优劣。具体我们可以理解为,男生拥有阳光灿烂的性格可以在未来找到一个好老婆。但似乎必须在前面加个前提,有如什么又高又帅又有钱,再加上机缘巧合之类。又由“知识改变命运”推知,人如果有丰富的知识,可以给平淡的生活注入一针强心剂。接着上文的例子往下说就是,男生在阳光灿烂的性格基础上学会了甜言蜜语或者说花言巧语,会对异性产生绝对吸引。
性格和知识是人生中两大重要元素。韩寒以叛逆出名,而郭敬明也忧郁出了水平。钱钟书早就说过“文如其人”不可信,也许他们只是自己笔下的伪叛逆者和伪忧郁者。他们的妙笔生花到底是性格和知识和谐的产物,还是彼此妥协的产品,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现代人在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同时亦学会了伪装自己,同类的词语有“披着羊皮的狼”或者“披着狼皮的羊”随便翻开几本青春杂志一看,不是乳臭未干的小男生在拿堕落当叛逆,就是尚未发育成熟的小女生在拿任性当个性。里面再加些由于事与愿违所导致的郁闷,或者是因为没找到男(女)朋友所产生的忧伤。这些似乎构成了所有青春杂志的共同风格。叛逆和忧伤是青春两大主题,但在他们笔下总感觉来得太假,他们总是在无聊的宣泄中对自己的感情患得患失,而很少关注周边人们真正的痛楚和沉重。究其原因是苦难离他们太远,所以只能无病呻吟。
幼稚和纯真不可等同,成熟和纯真并不矛盾。我们应用心体会生活本身的重量,而不应只是在乎自身重量大喊我要“曲美”余华的活着告诉人们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让人懂得生活中没有绝望,这是一种返朴归真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余华所描述的他们那代人的苦难是我们80年后这一代人无法真实感受的。而70年后的冯唐所说的“在无聊中取乐,低俗一些,这更接近生活的本质”似乎更符合我们现在大学生的想法。
在相对“温室”里长大的我们,容易产生“温室效应”:害怕困难,逃避责任。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有些言重,但我们性格中存在的缺陷正是由于社会的急速转型所产生的。可能是一切来得太快,让我们措手不及。信息时代冲击着我们在应试教育下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我们在夹缝中成长,在压抑中呐喊。
在特立独行和阿谀奉承之间选择中庸之道,是妥协而不是和谐。真正的和谐是人的真性情的体现。伪装容易受伤,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抱以真诚的微笑与伪善的笑容有着天壤之别。但说真话并不是出口伤人,我行我素不可以影响别人。和谐需要把握分寸,追求一种成熟的心理与纯真的心态的统一。
我们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反映出校园文化,而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一面精神旗帜。由小放大,从校园到社会,提升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去。我们大学生应从一言一行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起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