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节了,肃杀而又悲怆。
点香。烧纸。挂清明吊。磕头。作揖。放鞭炮。
若不是七十多岁的老伯父从农历二月底起,每天早晚在家忙碌这些,我都忘了一个节日,一个叫清明的节日。
其实,不只是我,日益被市民化的许多农村进城的年轻人,都在淡忘这个古老的节日。
是年轻人健忘吗?当然不是。因为,连小学生都把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记得清清楚楚。
是年轻人不喜欢传统节日吗?当然不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一个个多么热闹。就在几天前,所谓的白色情人节,许多年轻人手持玫瑰花,在那个莫名其妙的夜晚幽会心上人。
忘却,是因为这是另一个世界的节日。忘却,是因为我们活得忘乎所以,觉得先辈们回不回家,看不看望,已不重要。
而我们的先人,先人的先人,却在另一个世界,时时刻刻惦念。惦念他们的活在人世的后人。
父亲走时,三十八岁,英年早逝。这是留给我的遗憾。但他这一走,缠磨了三年的腿痛、脉管炎也随之消失。这是留给我的安慰。
父亲今年16岁。当然,这是冥寿。16岁年纪,正是男人的花季。想来,远在天堂的父亲,一定过得鲜花簇拥,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吧?
有人说,时间是一把刀子。可是,无论这把刀子有多长,有多锋利,也割不断亲人们血浓于水的思念。16年来,父亲日夜等待的,就是清明节和七月半,就是父亲回家的日子。不知道若干年后,母亲去的时候,父亲会不会娶她人为妻?
母爱是绵远的。父爱是深厚的。然而,他们不能白头偕老,更不能陪子女到地老天荒。一切的一切,都会走向死亡。我们也一样。
生有涯,命无涯。命,就是生生不息的牵挂,就是流淌在子孙后代血管里的鲜血。
小时候我是很怕鬼的。每到清明或者七月半,那几天的黄昏,雨淅沥着,我会早早回家,生怕天黑了,半路遇到回家看望亲人的鬼。也无数次想象过鬼的样子,没有脑壳的,有脑壳的,面目峥嵘,炊烟般飘荡。
在白天,母亲会跑到祖坟,向我的祖父祖母,祖父的祖父、祖母的祖母寄钱,用火化的方式。要是到七月半得时候,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在路口,画上圈圈,再烧几堆钱纸,说是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于是,清明节前后一个月的晚上,成了鬼的救赎夜。
那时,我想,要是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有对鬼神那样慷慨,多好。
父亲走后,我不再怕鬼,不怕清明节了。我倒是希望真有一个鬼的世界的存在,真的在每年的清明或者七月半能遇到鬼。这样,我就能年年这个时节,见到我的父亲了。
节日是岁月的音符。五天的祭奠,五天的哀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