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的剪报史,已十五六年矣。到如今,我的剪贴本达一百个,摞起来有一米多高。
未从事文字工作前,我便开始剪报。那时候,酷爱文学的我,设法从亲友的单位一张张地收阅报纸,像察右前旗报、乌兰察布日报、内蒙古日报、工人日报等,只要是有副刊的报纸,有好的诗文
我就剪贴到大本上。
起初,我的剪报范围大都是本地、市、区一级的作家文章,后来一直扩展到全国的名家名作。我的总体感觉是小地方也有大手笔,格调高雅,回味无穷。大家的写作纵然活泼有趣,脍炙人口,但并非篇篇堪称精彩之典范。所以,我的剪报原则是,不论地方大小,不管名家新秀,只要是好文章我照单全收。
说到剪报,事先得粗略看一下。这个粗略其实也是一种功夫。起先的粗略,也许将不上档次的文章囊括在内了。后来的粗略,那是一种久经战场的本领,看一眼便知对方的身手如何。最令人欣慰喜的,莫过于闲暇时拿出来阅读这些剪贴本了。读之,不像读专著,内容、语言、写法一成不变,散文读完了,可看杂文,抑或读读诗,甚而读文学评论、国学、史学文章,增长见识不说,还蛮有趣的。
在剪报中学习着,在剪报中积累着经验。调入宣传部门工作,由于条件好了,我的剪报有了很大的选择和提高。一般情况下,我主要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各种副刊文章,偶尔剪剪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副刊的文章。此时的剪报已不是“照单全收”而是一报在手,我先选最好的几篇文章一睹为快,次之看看,好则剪,反之弃。尽管如此,一个剪贴本用不了多久就产生了。对于新诞生的剪贴本,我尽量做到再读一遍,以便消化吸收的效果更佳。
剪报过程中,你慢慢地会发现,有的报副刊风格多年不变,有的报副刊原本挺好,一变不是没了就是不如当初了。比如乌兰察布电视报的“大家文汇”副刊,其选稿标准、稿件质量就不如以前的“荧屏花雨”副刊;内蒙古日报的“北国风光”副刊,如今的文章俗多雅少。又如人民日报的“大地”、“作品”副刊多年历久不衰,风韵犹在;光明日报的“国学”、“史学”副刊原来办的较好,2011年改版改得“面目全非”或许是编辑意识到了“今不如昔”2012年底我见以上副刊又恢复原样了。这就说明,对于一些大家认可了的、已深入人心的东西,你最好不要改变它,改变是不明智的选择,弃之更是不得人心之举,贵在一路走来,坚持到底。
剪报多了,会有一种“我能创造出书了”的成就感。望着这些按照你的意愿创造出的书,会有一种满足感。读着这些可心的书,会有一种幸福感。
我钟情剪报,乐此不彼,并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