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门人左小龙在小镇的流浪经历。同样,1988也讲述了“我”与底层妓女娜娜在318国道上的流浪历程。与前述作品相比,1988在题旨的野心上更为宏大;在结构上相对而言更加明晰、完整,安排了现实之旅与成长历程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并加强了两条线索之间的相互参照、对比,从而强化了整个作品的思想涵盖力与讽喻性。
但也许是韩寒太随性,或者说急于上市,未加以细细打磨,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整本书的结构稍显松散。在我看来,有一种意识流和魔幻主义的倾向。回忆的断片几乎没有完整的,总是戛然而止。韩寒的小说一向如此,就如像少年啊飞驰里面一样,有些人物看着看着就不见了。他自己的解释是,写着写着就忘了,或者干脆让他毫无理由地死去。就算是这种情况,他却能把这样一个松散的文本组织得流畅而连贯,让人能够舒服地读完。尽管如此,这本小说还是暴露他在以往小说中的弱项,那就是叙事的能力。不过如果以后他能够更加用心而不是更加随性地扯淡,那也不失为好的文本。
3、关于主题
这本书起始于在路上,结尾仍然是启程,很容易让人想起在路上。但是,这场真正的旅途其实是在精神层面,如果说逾越了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那么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路途的另一侧找到信仰。
韩寒是“叛逆的”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这些具体体现在他那些不动声色的隐喻和讽刺里,关于流沙、关于那台组装车1988、关于丁丁哥哥的死去、关于温水煮青蛙,等等,真正懂韩寒的读者们只须像释迦牟尼的弟子迦叶那样会心一笑就行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佛真伟大,他的教导现在我才知道是那么正确。
这本书的副标题“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出自于丁丁哥哥北上时对路子野说的话,其实也代表了作者的一种诉求。我们都想和这个世界谈一谈,但最后我们始终无法摆脱世界给的荒诞。太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总会变成浑浊的黑。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的欲望,罪恶和颜色。看着一个个的人从自己身边出现,然后倒下。可是自己还像小丑一样,不停的在生活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充满着怯弱的表演着。
就像韩寒在书中写的:
我总是发现,当我在发呆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思考了,当我思考的时候,他们已经行动了,当我行动的时候,他们已经翘了,然后我又不敢行动了。
所以到这时,我们才知道,跟这个世界谈谈,也只是假象,人家早给你规划好了,你得认。要不就像路子野似的,开个1988破车,忍着恶心,跟打听的人说,咱要去的是远方。
4、后记
当你走到最后,发现世界是如此孤独的悲伤。纪念张炬的那首礼物很好,时间留下了美丽和一片狼籍,庆幸我们还有运气唱歌。我们站在大路上向天空望着,看见太阳照耀着就会快乐。
世界没人明白我,我就孤独着,可是你又为何这样的寂寞。为故人伤怀也好,跟往事干杯也罢。无论何时,我们每个人都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正是我们感动的根由。
我们都是娜娜,苟且地活着。同时又心怀希望,就如同最后留下来的那个婴儿,可是韩寒又说了:你懂得越多,你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