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既夕礼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者,出告之辞是:“孤某须矣”——丧主正等着。

    牵马进来设于中庭重的南边,使者捧拿束帛。傧者先进来,使者随从于后,经由马的西边过来,站在柩车车辕的西北向北传达卿大夫士之命,和国君使者传达君命一样。丧主于柩车东边位拜谢,不哭、踊。使者置放束帛和国君之使者置放束帛的位置相同。冢宰拿起束帛收藏起来和胥徒之长接过马缰牵马出去都和前面相同。使者出去后,傧者旋即出去请问使者是否还有事。使者若还赠送别的祭物,傧者就入告丧主,随即又出去引使者入门,使者传命和前面一样。胥徒之长接受使者赠羊和前面接受赠马时一样。使者出去后,傧者又出去询问使者是否还有事。使者若还赠送财物以助办丧事,傧者就又入告丧主。丧主走出庙门,向西站在东边;使者朝东转达卿大夫士之使命;丧主拜谢,使者坐下将所赠财物置放地上;冢宰从丧主的北边过来,向东端拿装有财物之器具,返回丧主身后之原位。如果所赠财物未装于器具之中,冢宰就直接从使者手中接过来。傧者又问使者是否还有事,使者告之事毕;丧主拜送使者,然后入庙。另有赠送助丧之物的使者来传达其主人使命,傧者出去请使者进来,并引使者入门,其仪节和前面一样。使者置放束帛的位置也和前面一样。如果所赠之物装在器具中,就坐下置放于地上。凡有传命送礼者,傧者必须询问是否还有事,俟告事毕,丧主方可拜送。要是兄弟,既可赠送助葬之物,亦可赠送祭物。要是朋友、熟人,则只赠送助葬之物,不赠送助祭之物。具体来说,和死者有深交的赠送助葬之物,和死者亲属(家人)有深交的赠送财物。由史将赠物之人名和赠物之数目记载于方板上,根据所赠之物的多少,或记九行,或记七行,或记五行。

    又将所赠之明器记载于简策上,死者下葬之前,家中男女须行庙中轮流哭,不用官为之哭,和小殓时一样。晚上,要于门内右边点上火烛。

    次日天亮,陈设五只鼎于庙门外,和大殓奠时一样。鼎中所盛:羊体的左半边,去髀,羊肠五段,羊胃五块,无切割的肺一块;猪亦如上,即猪体的左半边,去髀,未切割的肺一块,猪体分解为前两肢、后两肢、脊、胁,但不用猪肠和猪胃;鱼、干兽、鲜兽等和殡时设奠相同。在东边设的祭席为:四只豆,一盛百叶,一盛蚌酱,一盛葵菹,一盛蜗酱;四只笾,一盛枣,一盛点心,一盛栗,一盛于肉;此外还有甜醴酒和酒。将夜间敛藏之明器又陈列出来。灭掉庭中火烛,执烛者二人,一于柩车前辂之东,一于柩车前辂之西,皆向北而立。有宾客为助葬而入庙,丧主拜之。撤奠者入庙,男子哭、踊;改设于柩车西北、序西南,妇人哭、踊。撤奠者由柩车北边转而东去,这时抬鼎入庙,设于重的东北边,鼎正面朝西,以北为上,进而设遣奠。豆的设法为:先设百叶于西南,次设蚌酱于百叶之北,继设葵菹于蚌酱之东,后设蜗酱于葵菹之南;笾的设法为:先设枣于蜗酱之南,再设点心于枣之南,继设栗于点心之东,后设干肉于栗之北。俎的设法为:羊俎与豕俎并一起,鱼俎和腊俎并一起,皆设于豆之东和笾之北,以南为上,不目北屈而南。此外,鲜兽俎单独设于豕、腊二俎的北边,甜醴酒设于笾的西边,以北为上。设遣奠的人入时男子哭、踊,出时妇人哭、踊。

    甸人抬重从门之中间出去,倚于门外的东边。牵马进门,又牵马从门之中间出去,车随马后;至门外套马于车,在门外的东边向西而待发,以南为上。撤奠者入庙,男子哭、踊,和撤祖奠时一样。先撤去覆巾,包在羊、豕的前后四足上面。不包鱼和干兽等非正牲。再撤去明器,按照先茵、折、抗木、抗席,继苞、筲、瓮、甒,后弓、矢、耒、耜、甲、胄等器的次第撤出,车子随从于后。撤奠者出庙,妇人哭、踊,也和撤祖奠时一样。

    丧主之私臣——掌管文书者——史请示丧主宣读礼单,史之助手执算随从史之后。史于柩车的东边、柩车前束的旁边向西而立。没有相者的命令不许哭泣,如有人哭,由相者制止之。只有丧主和主妇可以哭,然亦不踊。执烛者于史之右向南而立。史站着宣读礼单,史之助手坐着计算赠物之数目。读、算完毕,相者下令可以哭,灭掉火烛;史之助手执算先出去,史执记有礼单的方板后出去。为国君掌管典礼及文书的公史向东立于西边,下令不许哭,丧主、主妇等皆止哭。公史宣读陪葬物品清单,完毕后命哭,灭掉火烛,公史出去。

    商祝执拿小功之布于柩车之前导引。士八人于柩车两旁执披。丧主袒露左臂。柩车始行,死者家人和亲属哭、踊不计数。柩车行至大门之外,丧主哭、踊,穿好衣服。行至城门,国君遣宰夫赠送黑色和浅黄色束帛;丧主放下丧杖,不哭,于柩车前辂的左侧听命;宰夫则于柩车前辂的右侧传达君命。丧主哭、踊,叩拜宰夫。宰夫登上柩车,置束帛于棺盖之柳中,然后下车。丧主拜送,返回车后之位,拿起丧杖,旋即柩车继续前行。

    柩车行至墓穴,陈放送葬之明器于墓道东西两侧,以北为上。茵先放入墓穴。接着除去棺饰和棺束,并系好下棺之绳。丧主袒露左臂。众主人于东边向西而立,以北为上。妇人于西边向东而立,都不哭。于是落葬。丧主及亲属哭、踊不计数,丧主继而穿好衣服;丧主将一一丈八已长的黑色、浅黄色束帛赠给死者,置于墓穴之中;然后向死者叩拜,哭、踊和先前一样。完毕,丧主袒露左臂,拜谢宾客,主妇则拜谢女宾;然后丧主和主妇各返其原位,丧主和妇人和宾客轮流哭、踊,各三次,丧主穿好衣服。有宾客辞行,丧主须拜送。置放用器、役器于棺旁,加上棺饰。又置放苇包和筲于棺饰之旁。继而加折,正面朝上;加抗席,正面朝下;加抗木。之后又加三匝土于抗木之上。丧主向加土之人拜谢后,返回原位,哭、踊、穿衣如前。

    落葬后返回祖庙而哭,丧主人门,从西阶上堂,面朝东而立。众主人于堂下向东面立,以北为上。妇人入门,从东阶上堂,男子哭、踊。

    主妇入室,哭、踊,出室后就堂上西面位,妇人和男子轮流哭、踊,各三次。众宾之长从西阶上堂,告慰丧主说:“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丧主叩拜。众宾之长下堂,出去。丧主送至庙门外,又叩首拜谢;进而皆至殡宫就位,和朝夕哭时所就之位相同,男子妇人轮流哭、踊,各三次。小功以下的同族兄弟辞行,丧主拜送。众主人出门,止哭,丧主关门。继而丧主与众主人拱手,就斩衰、倚庐之丧次。

    同日仍旧朝夕哭于殡宫,但不设祭席。先举行虞祭仪式,共三次。

    继举行卒哭仪式。次日,将死者附祭于其先祖之灵位。

    [记]

    士有病就从燕寝迁居正寝,头朝东躺在北墙下。有病,当斋戒。养病皆须斋戒,撤掉琴、瑟等乐器。病重时当内外清扫,使其洁净。脱下内衣,穿上新衣。四位侍从皆坐于床边共同侍候病人。将新丝绵置于病人口鼻上,以验证病人是否还有气。男人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也不死于男人之手。病人垂危之际,孝子遣人分祷于司命、中塯、国门、国行、公厉五祀。及病人谢世,长子啼,兄弟哭。旋即于南边窗户下设尸床,铺上床席,先铺苇席于下,继铺竹席于上,放好枕头,然后将尸体置于所设之床上。

    招魂之人身穿朝服,左手执衣领,右手执腰,从左至右、从右到左往返招之。楔的外形犹如车轭,两端向上弯曲。用矮几拘正死者两脚,矮几之腿朝南,侍从坐着拿几。就床设奠,在床头,用吉利之器具。或用甜醴酒,或用酒,不用覆巾和祭勺。

    向国君报丧,其辞为:“君之臣某死。”向母亲、妻子、长子报丧,其辞为:“君之臣某之某死。”

    室中只有丧主和主妇坐。但大功以上兄弟中有命夫或命妇,也坐。

    尸体停放室中时,如有君命来,丧主要出迎,众主人则不必出迎。

    赠衣者将所赠之衣放在床上,不坐。赠衣者于室中西边户下向北传达其主人使命。

    夏祝淘米,择拣其坚好者盛于敦中。四位侍者拿开殓衾,撤下床席,为死者浴尸。若是士之母亲病丧,则由四位女侍为其浴尸,不用笄固其发。准备“明衣”若是妇人,则还须准备“中带”洗尸完毕,将干净贝壳放回盛放贝壳的竹器之中,进而用贝壳顶开死者左右牙齿。饭含完毕,夏祝撤去剩余之米。接着用丝绵塞住死者两耳。于堂下东西两阶间掘坎,南北向;坎宽一尺,长二尺,深三尺;掘坎之上堆于坎的南侧。用土块垒灶以烧洗尸之水。死者的上衣和下裳用帷幕之布做成,袖子宽二尺二寸,衣长至膝下。下裳为前三幅、后四幅,其宽上下相同,其长能遮住脚背。下裳的缘饰和下饰为红色。上衣的衣领和袖口为红色。设“握”于左手,其里贴着手心“握”的两端各系有绳,先以绳的一头绕手掌一匝,继以绳的另一头弯曲向上钩住中指,然后两头皆返回手掌之后系结。甸人用土填平所掘之坎。罪人堵塞死者生前所用厕所。为死者穿衣,夜里,于中庭点上火烛。

    次日天亮,灭掉火烛,陈设小殓用衣服。凡绞和单被所用之布皆和朝服之布相同。于东堂下设长方形无足的木承盘,南北向,其南端与堂隅之坫对齐。木承盘上陈设:两只甒,一盛甜醴酒,放在北边,一盛酒,放在南边;盛物的竹器篚放在东边,南北向,内放四只角觯,两个木制祭勺,两个素勺;豆设在甒的北边,两只一组并排;笾的陈设和豆一样。凡盛有祭品的笾、豆同时陈设,都要用巾覆盖。酒觯俟朝、夕祭时斟酒,用木制祭勺加于其上,夕柄向后;完毕,插勺于甜醴酒中。小殓之时,室中苟有空地,则就便设奠,不必出室改设。这时省去哭、踊之礼节。

    凭尸之后,丧主袒露左臂,用麻束发,用麻带系腰;而齐衰以下之亲属则束以麻布带。于东阶行大殓,大夫从西阶上堂,向北立于西阶东边,以东为上,凭尸后,大夫反向下堂,返回原位。用覆巾盖好祭席,执烛者灭掉火烛,出去,从东阶下堂,又从主人的北边朝东走去。

    殡后,丧主夫掉发饰。丧事第三天,大功以上亲属绞束其散垂的腰绖。制冠用布六升,以通屈一绳从外面缝于帽沿上,其下垂者为缨。斩衰之服用布三升。鞋向外收束。丧杖根部在下,竹杖、桐杖也不例外。

    孝子居于倚庐,睡于草苫,以土块为枕。不脱掉首绖和腰绖。昼夜之间哀至即哭,不定时。不是丧事不与交谈。早晚喝粥,均以一溢米为量。

    不吃蔬菜和果品。丧主乘坐粗恶木车:以白狗皮覆盖车前横木,用蒲草做车藩以御风尘;用蒲草之茎作赶车的鞭子;用白狗皮制成兵器袋,车轴两端用木键钉牢,升车之索和御马之索皆用绳,马衔用木制的;马之鬃毛不必修剪。主妇乘的车和丧主的相同,不过其车帷以大功之布为之。副车之兵器袋用白狗皮镶边,其他情况和丧主乘车一样。

    每月初一,童子用左手执拿扫帚,扫帚末端朝上,跟随撤宿奠者入门。设新奠之先,撤去宿奠,拿开奠席,打扫室内卫生,将杂物灰尘等皆扫到室之东南隅;和先前设奠时一样铺席。设奠完毕,扫地的童子执拿扫帚,末端下垂且向着自己的身体,跟随执烛者向门外东边走去。平常所用供养:朝夕食物、时鲜水果,洗头的热水等,其陈设和死者生前一样。逢每月初一和荐新之时,祭席当设于正寝而不设于燕寝。

    筮葬居之前,冢人先相其地可葬与否。卜葬之日,先告知主妇:“吉”;主妇哭,妇人皆哭;主妇上堂,妇人皆止哭。

    启殡那天拂晓,室内室外都不哭。夷床和輁轴设于西阶的东边。

    设奠于祖、祢二庙,先设奠于祢庙,和小殓奠时相同,继而启殡。

    朝过祢庙,将重置放于门外的西边,面朝东。灵柩抬进祢庙,从西阶上堂。将灵柩于两楹柱之间放正。设奠于西阶之下,面朝东,以北为上。

    丧主上堂,于灵柩东边向西而立。众主人于东边就位,妇人随从丧主上堂,面朝东。将奠从西阶下升设于堂上灵柩的西边,设奠者上堂、下堂皆走西阶,设奠者上堂时男子哭、踊,设奠者下堂时妇人哭、踊。执烛先于灵柩进入祢庙的,上堂后于东楹柱的南边向西而立;后于灵柩进入祢庙的,在堂下于西阶的东边向北而立。丧主下堂,于东阶下就位。然后撤去旧奠,准备更设新奠,撤奠者从西阶上堂和下堂,上堂时男子哭、踊,下堂时妇人哭、踊,和先前一样。

    祝与执事撤去祢奠先下堂,执巾、执席者随队于后下堂,抬灵柩者也跟着下堂,堂上男女又从柩而下堂,凡此次第皆和出殡宫时相同,继而开始朝于祖庙。将死者生前所乘栈车拉进祖庙:用鹿皮覆盖栈车前面横木,盾牌、箭袋、皮制马缰、旌旗和皮弁服皆载于车上,马缨、马辔和饰有贝壳的马络皆悬于车前横木。继将死者生前朝夕上朝及平时出入所乘之车拉进祖庙,车载死者往昔视朝之服。最后将死者生前田猎时所乘之车拉进祖庙,车载蓑衣和斗笠。将载灵柩于柩车,祝和执事端举迁祖之奠席于户西,向南而立,以东为上。灵柩在柩车上束好后,下来于柩车前束的旁边设莫席,铺席于柩车的西边。覆巾于奠席后,饰柩。抗木剥皮削平。茵中所充为茅草秀出之穗,外加些廉姜和泽兰。苇包用三尺长的芦苇编成。用菅草编成的筲三只,一盛黍,一盛稷,一盛麦,黍、稷、麦皆用水浸过。始发,乘车调头向外,然不改变位置。执披者前左、后左、前右、后右各二人,每旁四人。凡宾客所赠之玩好,无固定之数。凡设奠用之点心,不必经过油煎。

    只有国君之命方能止柩于道,其他情况可不予理睬。乘车等行至墓地,正面朝北停于墓道的东边,以东为上。柩车行至墓穴,取乘车、道车、槀车所载皮弁服、朝服、蓑笠等载之于柩车之中。葬毕而归时,不驱赶车子速归。

    国君临视大殓之礼,若有事在身则不必等待设奠,灵柩加盖后就出来;若因故未赶上视殓,至加盖于棺时才到场,则须等到设奠完毕后才能出去。

    灵柩放正后,宾客出去,遂人和匠人将柩车纳入祖庙东西两阶之间。

    祝于丧主的南边、柩车前辂的旁边设祖奠,以北为上,用巾盖好。

    陪葬之弓箭要新的,但做工不必精细,弓之两端以骨角为饰,弓可张开,却不能射。有弓檠,上有韦制缠弦和箭溜。有缁布做成的弓衣,内装“翭矢”四支,为骨质箭镞,短羽。又装习射之箭四支,箭前后之轻重均匀适中,亦为短羽。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