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投资意向
没有任何干部愿意到这里来上任。
因为地形限制,南山镇种出来的庄稼收成也比其他地区至少少一半以上,而且,质量也相当一般。
连最基本的粮食都无法得到保障,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基本看不到未来。
不甘于现状,怀揣梦想的南山年轻人们大多数都选择离开这里。
离开这片贫瘠的土地,到外面谋一条生路。
而留在这里的人们,绝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以及没有多少文化的人。
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给本就贫瘠的土地,雪上加霜。
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以后永远都不要再回来。
这种思想,被一辈辈的传承了下来。
年迈的奶奶牵着孙子的手,坐在贫瘠的山头上,遥望西下的斜阳。
孙子指着大山的另一面问道:“奶奶,山的那一边是什么?”
慈祥的奶奶抚摸着孙子的头,回答道:“山的那边是海。”
“海是什么样子的呢?”
“海里有鱼,还有船,海很大,一眼看不到头,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往外走,爬过这个山头,再往前走,就能看到海了。”
“奶奶,等我长大之后,一定带您去看海。”
“奶奶就不去了,就在这儿,等着你回家。”
“不行,奶奶,我要您跟我一起走。”
“奶奶老了,走不动了,这辈子离不开大山了,但是你的未来,不在这里。”
……
陈浩然三年前来到了南山镇就职。
当他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就被南山镇的贫穷给惊呆了。
他无法想象,改革开放都已经快二十年了,在国内,居然还有如此贫穷的地方!
吃饭难,吃水难,上学难,工作难……
一个难字足以概括这块土地上的生活方式。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似乎习惯了这种生活,成年人眼睛里透射的麻木不仁,刺痛了陈浩然的心,这是一种对生活无奈的接受和认可。
或许,他们小时候,也曾经尝试过努力,尝试过奋斗,尝试着用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片天地,改变家乡贫瘠的面貌。
可是,他们都失败了。
因为失败了,所以认命了。
当陈浩然看到孩子们眼睛里那种对于未来的渴望和向往,又激发了他心中的斗志。
孩子才是南山镇的未来!
我要让这里改变,首先,就要拯救这帮孩子!
没有像其他干部那样选择离开,陈浩然毅然决然的留了下来。
哪怕是曾经有过机会可以离开这里,但是他也没有走。
他立志,要摘掉南山镇头上的穷帽子!
要让孩子们不仅看到未来,而且还要走向未来!
一扎根就是三年。
为了了解民情,陈浩然走遍了南山镇的每一户人家,汽车开不动,那就推着自行车走,用脚走。
三年里,崎岖的山路骑坏了三辆自行车,磨穿了九双皮鞋。
为了拉赞助,拉投资,陈浩然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