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直隶,通州。“北兵踪沓,如京中之雪,春风飘荡,无踪可觅也?”一想起周延儒大人奏章上的这句话,侯方领域就忍不住叹息一声。
天气已经渐渐热起来,京城有井水处皆花红草绿,枝上柳棉随风而起,然后直上青云。来通州的时候,天上还飘着小雪,到现在已一个月,天也蓝了,树也绿了。可周首辅还是没有挪窝的迹象。
反上书皇帝,说什么不是他周大人不肯与敌决战,实在是找不到人,没准建奴已经北归了吧?
真是笑死个人,阿巴泰的大军明明被高原拖在天津城下,为什么他周大人就视而不见呢?
自从与甘霖告别,侯方域便带着那截手指快马北上,终于赶到了周延儒的通州大营。侯方域的父亲侯恂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同周延儒是老相识。虽然侯恂因为河南战事不利现正关押在昭狱待审,可大家同为明朝官僚,面子上却还得敷衍敷衍。
见老朋友的儿子来见,周延儒倒也很客气。
侯公子一见周大人的面就痛哭失声,并呈上了甘霖的手指。倒将周延儒吓了一跳,忙叫:“拿走拿走。”
可一等到侯方域说起天津和山东的战事,并说,如果有高原在后面咬住阿巴泰,朝廷官军若堵住卫河,管叫金人来得去不得时,周大人脸色就变了。
一个阿巴泰已经够可怕的了,现在又加上一个反贼高原。哪边都不好惹,哪边都沾不得。既然高原和后金在天津城下大战,那就再好不过了,两败俱伤固然上佳。若真要二选一,周大人到宁可后金获胜。毕竟,后金入寇已经既成事实。现在好了,京畿战场还得加上一个高原。他周大人是不是有御敌不利,引反贼入寇京畿的嫌疑呢?
想到这里,周延儒立即笑着让人代侯方领域下去休息。只说,朝宗才学我是闻名已久的了。值此国难之际,不若先在我这里住上一段时间。也好为我出出主意。
侯朝宗想了想,留在这里也好,周延儒一日不出兵,他自然也没办法回去交差。
于是,作为周延儒的幕僚,侯公子暂时不尴不尬地留在了通州。这一呆就是一个月,倒将他憋了个半死。其间。他去找过几次,可周延儒死活不见他。
侯方域在周大人行辕外哭了几场也没人搭理,心也灰了,意也懒了。
侯公子的话让周延儒觉得很不塌实,想了想,便提起笔来给天津守军下了一封信。在信上,他语气严厉地斥责天津守军和地方官员御敌不利,纵使闯贼在山东和大运河呼啸来去,阻塞漕运,威胁京畿。望天津三卫守军务必击溃闯贼。勿惊圣架云
可惜,信是发出去了,天津守军已经被高原在城下地大屠杀和大会战给吓破了胆,如何敢出城找高原的晦气。本来,明军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现在遇到高原,也变成外行了。
一想到除了后金大军,现在还加上个陈留高原。周延儒就大感头疼。文书如雪片般地发出去,召集各镇官兵入卫。连远在江淮的黄得功和刘泽清也接到了周首辅的手令。黄得功已经被张献忠打得灰头土脸,带着军队正躲在庐州养伤,自然没有兵发京畿的意愿和能力。至于刘泽清,他才不去山东碰高原呢!
倒是宁武总兵周遇吉和蓟县总兵唐通够意思,很快领着大军来通州同周大人汇合。周遇吉的兵不多。只三千来人。毕竟宁武离北京有一段距离,大军开拔。供给困难,人少有人少地好处。蓟县离通州实在太近,唐通没办法只得将他手下的所有人马都带了过来,一共有三万余人,算是通州明军中力量最大的一支。
至于分驻芦沟桥和顺义地白腾蛟和白广恩两军,先前已经被阿巴泰打残废了,不能当主力使用。
因此,要想平安地度过这一劫,周延儒依仗的也只是周遇吉和唐通二将。
周遇吉是一员猛将,手下士卒倒也敢战,可惜人数太少,派不了多大用场。至于唐通,周延儒却大感头疼。
唐通本是关宁军部将,松锦大战之后败归关内,出镇密云,算是拱卫经籍的主力。后金大军于十五年冬入寇后,他奉命守防御三河、平谷,领兵来与周延儒汇合。
得了唐通大军的支持,周首辅心中安稳了许多。在此之前,他虽然硬着头皮领军出征,可心中早就吓得要死。仿佛为了坚定他的信心,崇祯皇帝同时还杀了永平、顺天两府巡抚马成名、潘永图。敌人都打到北京城下了,总得有人出来承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