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偷得一席清凉游――走近西递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偶遇

    火车是在夜里离沪,经江苏而入安徽的。从黑暗到天明,窗外已经换了风景。铁轨边照例是绿意盎然的田地,稀疏点缀其间的房屋,却是另一番气象。清晨时分,仿佛有一层薄雾笼罩在一片空旷之上,在心中勾起无限的期待。

    和其它的小城一样,屯溪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节奏。当然火车站里涌出的人群不同,他们脸上明显写着期盼。环顾四周,目光投向远方的一抹青黛,眼睛里也就有了一个问号:那就是“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么?来接站的当地朋友笑了:还远着呢。

    距离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因为相隔遥远,那些风景名胜仿佛蒙上一层轻纱,在想象中无限美化。又似隔绝了人间烟火,成了湖心的一座小亭,专事观赏之用。每次舟车之后,总以为扑面而来的,就是那极致的美丽了。却不料下车伊始,看到的也是平平淡淡的寻常人间。只好把一颗火热的心,暂且按捺片刻,在等待中酝酿喜悦。

    不过有些喜悦是突如其来的,象西递之行。

    早上九点在宾馆里安顿下来。朋友的朋友赶过来,询问我们的行程。我们说想看徽州民居,她报出了两个名字:西递,宏村。这是两个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安徽古村落。看来我们临行前太过匆忙,只惦念着黄山美景,没有把功课做足。我倒是魂牵梦萦地想着是不是去婺源,据说那是中国最美的农村。后来才知道:西递所在的黟县,原本就包括了现属江西的婺源。可惜婺源与屯溪相隔太远,我们退而选择了近处的黟县。

    黟县在黄山南麓,距黄山景区大约四十公里。黄山原来叫黟山,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黑多二字合起来体现了黄山的特点:山体原本是黑色的。黟县的得名,就是来自于黟山。这是一座有着2200余年历史的小城,四周群山环抱,交通不便。不过这些缺点在两千年战事频繁的历史长河里,反而成就了躲避战乱的一块福地。据说黟县境内分布着数百个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而存留下来的古民居有3700余所。我们要去的西递,就是这些民居中的佼佼者。

    即便从今天看来,交通条件也不是太好。车在水泥路上奔驰,窗外掠过一个个小村庄。偶尔路面不平,车便有些颠簸。越是往郊外去,两边的房子越有些孤零零的感觉。只是一瞬间而已,感觉和房子一道飞快地倒退在偶尔扬起的尘土里,消失于视线外。习惯了钢筋水泥阻挡的视线,面对突如其来的空旷无遮拦,竟有些不太适应。没有了玻璃幕墙,没有了高耸压抑,居住以最原始最质朴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生活,身处其中者也许浑然不觉,观者则满心羡慕。

    (二)无限接近

    西递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西递原名西川,为古时交通要道,设有驿站,用于递送公文和供来往官员歇息。驿站别名“递铺”所以西川就更名为西递了。这倒是与屯溪的得名有相似之处,据传三国时吴国威武中郎将贺齐为征伐“北越”曾屯兵溪上,屯溪因此而得名。不过如今屯溪因了黄山而尽人皆晓,西递却有如深藏闺中待人识的女子。另外一种说法是地上的水都是朝东流的,而流经西川的两条小溪却是自东向西“东水西递”故名西递。

    在西递居住的,大都是胡姓。但据胡氏宗谱记载:胡氏宗族实际上是“假胡真李”其始祖是唐昭宗李晔的小儿子。昭宗为梁王朱温所迫,从长安迁都洛阳。途经河南陕州时,生下一子,为避祸由一胡姓臣子带至婺源,取名昌翼,寓意平安脱离虎口。一百多年后,胡氏五世祖途经西递,被其山水吸引,举家迁至此处。开始了胡氏宗族在西递九百余年的繁衍生息。

    同去的朋友说起这段故事如数家珍,我们也听得兴致勃勃。细细想来,好象每一个可游之所,背后都有传奇故事。地因人更盛,人由地而名。传奇故事仿佛是见庐山真面目前的开胃酒,把期待品味的心撩拨得更加难耐。其实,胡姓或者李氏,王孙后裔或是平民子弟,都只是为西递这片土地更添一抹色彩。我们今天来观赏的,却是九百多年的平凡生活谱写的历史篇章。真正的传奇,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物造就,更多的还是属于许许多多无名的人们吧。如果可以,我愿意舍弃那些宏伟的传奇,以最质朴最自然的姿态,走进这个蕴藏了徽州历史的村落。

    西递的开篇是村口的牌楼。据说历史上村里曾有牌楼十三座,但是数百年世事变换,纪念胡文光刺史的牌楼成了仅存的一座。俯冲的石狮铺就牌楼底座,它们曾经威猛生动。牌楼上精美的凤凰,麒麟,仙鹤,梅花鹿记载对富贵辉煌的追忆。“胶州刺史”“荆藩首相”这些已经变得陌生的称谓昭示皇帝的“恩荣”四根石柱的穿榫上立着文臣武将和过海的八仙,那是胡对后人的殷殷期望:倘不能文成武就,做做各显神通的八仙也不妨。这些精美的雕刻也曾经鲜活动人,只是多少年风吹雨打之后,坚韧的大理石变得斑驳破旧,只在导游的讲解下才依稀重现往日的风采。这座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历经四百年沧桑的建筑物孤零零地立在村口,傍着一汪河水,迎接慕名而来的游客。每一个人都停下脚步,不愿与历史之门擦肩而过。这里就是分水岭了,往昔与现实,古老的村落和日益繁华的城镇在此处并肩而立。

    立在牌楼下面,遥望整个村落,仿佛经由神秘的时光隧道回望历史。一带粉墙青瓦,勾勒成淡淡的水彩画。屋顶上高高耸立的是徽州民居特有的马头墙。原本只是用作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封火墙,工匠们在顶部两侧用青瓦倾斜装饰,上面再凸起窄窄的一条,远远望去,如同昂首嘶鸣的马头,由此得名马头墙。门是厚实的黑色,掩住形状各异的石头门洞。两侧石雕镂花的窗口隐约透出点滴光线,仿佛不愿泄漏数百年目睹的神秘久远。房屋的基石是粗糙的青砖,布满岁月的苔藓,看上去和与历史一样苍茫。久违的青石路面,一块一块延伸在曲曲折折的小巷里。一转眼就不见了同行的朋友。如果真要参透岁月的痕迹,只有在每一个门洞背后找寻吧。

    (三)零距离

    有声音从开启的房门里飘出来,那是导游在讲解。循声进门,正对的是厅堂,极高的顶棚。正中照壁上挂着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