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48、报得三春晖(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航海伯张能,面对朝臣的口诛笔伐也是头疼。为了扭转战局,在汪舜华的直接授意下,重金聘请苏州士子文林写了四幕话剧《运河柳》,记叙正统年间漕运体制下,军士因为饱受盘剥家破人亡、被迫逃亡的事。

    江南人民对漕运的感受刻骨铭心,尤其宣德以前,大量农民因为漕运破产。周枕的改革后,农民的日子好过一些了,但漕军的生活状况日渐恶化。漕军王老实,原先是个卫所千户,小有资产;后来因为办差不利,被贬来当漕军,押运粮食。制作漕船,军卫需出三分造价,但是军卫没有钱,怎么办?就只有自己掏钱;每年春兑秋回,途中各种劳苦就不必说了,还要忍受各级衙门各种明目繁多的费用;同时,又侵扣运军月粮、行粮。同行的伙伴要么盗卖漕米及运船,要么私造大解大斗,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更有甚者,为了掩盖侵盗,不惜凿船自沉。因为按照制度,船沉了就不必赔;但是如果因为船坏了,损失就要自己承担。王老实胆子小,不敢这么干,就只有自己卖家产去还;把总等官趁机放高利贷,大肆盘剥,甚至自己带回的一些换取柴米的土产,也被抢夺。越来越多的军士逃亡,剩下的就必须顶上,一个两个不够,全家都得上去,实在熬不下去,只能加入逃亡的队伍。

    很普通的故事,在江南一带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张能相当熟悉漕运制度的沿革和运作,文林知道朝廷的意思,自然也就没有顾忌。

    因为实在太接地气,这部作品不仅在朝堂上引发了惊涛骇浪,在江南一带更是引发了广泛共鸣。上演的时候,不仅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爱看,漕军士兵更是看得哭声动天。

    当然漕运衙门也不甘就这样被踩,马上找人编排了一出新戏,极力宣扬海运士兵的艰苦和危险。

    张能很淡然:是,海运危险,但是我们平时不会过分克扣,伤亡抚恤都是按标准来的——太后定了标准,又是公司,来去随意;虽然有假冒死亡骗取抚恤金,但总体来说,员工积极性很高。你们呢?

    漕运衙门和海运公司不仅在业务争夺的时候打嘴仗,戏曲舞台上也开始你来我往唱对台戏。

    一边说你风浪滔滔不拿人命当回事;一边说你残民以逞无视百姓血泪;

    一边说你重利轻义,一边说你逼良为娼。

    双方第一次发现,原来舆论战还可以这么打。

    随着海外贸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也有越来越多的洋人来到大明,反映不同风俗文化的话本小说也开始受到欢迎。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还没有出世,但唐僧西行、鉴真东渡都是很有名的故事,还要加上张骞凿空,虽然文笔可能没那么流畅,立意没那么深刻;本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吸引了无数的说书人和听众,因为贴近时事,不仅普通人听得爽,有心人也可以得到一些科普知识。

    汪舜华亲自审核了本子,让人去军校和京营里说书,删除了乱七八糟的神仙鬼怪斗法,极力称颂南洋的物华天宝和人民对王师的盼望——为了丰富官军业余生活,汪舜华批准,定期让说书人进去说书,以历朝名将和本朝战事为主。

    但愿有人能听懂。

    当然神仙妖魔也是有的,比如《天仙配》。

    当然不只是汪舜华的功劳,毕竟这出戏早在宋朝就已经开始流传,元朝就搬上了戏曲舞台,也是明朝的流行剧。不过汪舜华对“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印象太深,对眼下的唱本都不满意,亲自指导修改。

    实践证明,经典是禁得住历史和人民检验的。

    没有“奉旨匹配”反而是“思凡下界”,最后也不既不是夫妻分别也不是全家飞升,而是七仙女甘心被剔去仙骨,和丈夫孩子厮守;但有温柔多情的仙女,正直憨厚的书生,情法两难的王母,新编版的《天仙配》受到明朝各阶层的喜欢。

    普通百姓看得热泪盈眶,小市民们则在议论,戏文意有所指,神仙不能妄动私念,否则特权在手,就很难不公器私用——好像这话是在教训官员要修身持己;神生没有尽头的,如果任由匹配婚姻,生下的子女怎么算?生生世世无穷尽,神仙越来越多,百姓没有增长,怎么供养?——这真的不是说限制宗室吗?王母心疼女儿,但是更重视天条——这算不算汪太后在诉说自己的苦衷?

    汪舜华拨了拨茶,知道你们这些书生最爱做梦,如果不把这个梦写的深刻,怎么能让群众喜闻乐见,怎么能让大家都知道铁面无私不是无情,反而是大爱。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戏曲这样受欢迎,大家都看到了。不仅是改革派的想要借此扩大影响,哪怕是保守派的,也想分一杯羹,含沙射影语带机关。

    《白华传》成了笑话,但是没关系,可写的还有很多。比如吕后则天刘娥,都是大名鼎鼎;还有萧太后,临朝摄政27年,将辽朝推入鼎盛;但她杀伐果决,和重臣韩德让关系特殊。

    甭管真的假的,只要史书记载了,就不算咱们胡编乱造。

    别问,问就是你心虚。

    汪舜华揉揉眉心,历史真的是一面镜子,什么事都能找到样本。

    好在现在小说才兴起不久,还不够成熟,即便是文人独立来创作的,也借鉴了话本的特点,文学性不说,史实性反而比不过后代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已经很良心了,忠奸倒置、指鹿为马都是常有的事。

    因此,不用汪舜华开口,文林馆就直接打了回去。

    知事刘珝是翰林院出身,后来在詹事府侍奉皇帝读书,以门第自重。副职孙贤更是景泰五年的状元,只是他刚直易怒,度量狭小,不仅与同僚不和,而且多次上言抨击改革;另外一个副手金绅是孙贤的同榜,授刑科给事中,进都给事中,同样性格狷介,而且他是言官,有事没事上书大骂,汪舜华实在受不了,把他们打发到这里来。

    下面的中层领导当然没有这样的水平,但也是国子监成长起来的老官僚。

    你们不是眼睛里不能容沙子吗?

    那好,留着对付文人吧!

    可以想见,这些满腹经纶的老学究将如何对待这些送上门来的菜鸟。

    孙贤拿着一本记述刘娥的小说,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语言风格、情节结构开始,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几乎是逐字逐句的批判,可比后代观众品评电视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