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希望的破灭,病情也迅速恶化,李治已经爬不起来了。
张文仲使尽浑身解数,也不过是勉强维持而已。
治病治不了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治的心已经死了。他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着回长安,他的生命终将结束在成都。
不但武媚娘和徐婕妤等嫔妃,就连李贤都日日侍奉在他身边,努力给他一些家人的慰藉。
可厄运并没有就此结束,该来的迟早要来,三月中旬的一个清晨,一骑快马的到来再次打破了这种平静。
薛元超之子薛曜跪倒在龙榻边,双手展开了他父亲的奏疏。
李治强打精神勉强观看,却一个字都瞧不清楚,不仅因为他双眼昏花,更因为上面的字歪歪扭扭,几乎不成样子。
薛元超病倒了。
这件事是偶然的,却也是必然的。薛元超自从受命辅佐太子,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真是把全部心力都贡献到李贤身上,几乎是住到了东宫里。
自从离开长安,李贤成了脱缰的野马,薛元超根本约束不了这个荒唐少主,即便李治明确告诉他可以打骂,可身为臣子怎能以下犯上?
再加上日以继夜忙碌不休,他紧咬牙关坚持,却再也撑不下去……
一个清凉的夜晚,忙碌一整天的薛元超太过疲惫,不留神在中书大堂上睡着了,而当次日凌晨属下奓着胆子将他唤醒时,才发现已半身瘫痪、说不出话。
薛元超竟然中风了。
中风后的薛元超神志还算清楚,但无法行动也无法说话,他明白自己已经是废人了,唯有噙着眼泪,用那只勉强还没残废的左手写了一份表章。
李治哭了。
首先他哭的是挚友,总角之交,情谊深厚,今生只怕无缘再见。
再者他哭的是社稷,他唯一寄予厚望的宰相就这样失去了,眼见自己也是病入膏肓,将来谁担当顾命大臣?
谁能帮李显坐镇朝纲?
更重要的是,他哭的是自己。
为何?
为何上苍如此不佑?
为何到这个地步老天还要折磨朕?
武媚娘陪在一旁,虽然也是满脸哀容,心中却乐开了花,甚至可说是无比惊异。
怎会这么容易?
这块绊脚石竟然又是自己消失,裴行俭死、薛元超瘫,苍天何以一再降福于我?
莫非真是精诚所至、天命所归?
“父皇!”李贤的一声疾呼惊破了媚娘的畅想,她侧目观瞧,只见李治伏倒榻边,呕出一大口鲜血。
然后李治便晕死过去。
半响才醒转过来。
他沉默片刻,似是积蓄了好大决心,终于低声吩咐:“传裴炎来见……”
御医嫔妃明白这是要传授遗诏,都起身退出,媚娘却纹丝没动。
即便没有皇后承受遗诏的制度,两人共掌朝政二十余年,这件事自也当仁不让。
命令传下,李裴炎须臾便至。其实他早准备好了,一直守在偏殿。
相随而来的还有刘景先、郭正一两位监国辅臣以及秘书郎、起居郎、左右史。
皇帝遗嘱是社稷大事,不是随便说两句就行的,依照旧制遗诏该由皇帝亲自书写,即便病情严重无法执笔也要由秘书代笔,而且有史官见证,编入实录永载青史,想篡改是很难的。
看到他们,李治发出一声微弱的感叹:“天意如此……”
李显贤不是他心仪的太子,若非李弘死,皇位焉能传给这小子?
裴炎也不是他属意的顾命之臣,但是薛元超中风瘫痪、刘仁轨年纪太老,就连崔知温也死了,新任命的几个宰相资历甚轻,除了裴炎再无合适人选。
诚然是天意如此,李治只能接受。
父皇!”李贤从不懂矜持,泪水顺着脸颊不住滴落,“您的病会好的。这皇位孩儿不要,我再去读书,读他个十年、二十年……”
闻听此言李治略感欣慰。
其实贤儿又有什么不好?
他是有些贪玩任性,却是个孝顺孩子,对任何人都亲切友善,没一丝坏心眼。
与其说他荒唐,还不如说他是单纯,从不会掩饰自己、约束自己。
只可惜这世道从来就不单纯,克己守礼、隐藏内心是皇帝必须做到的。
已经走到这步,担心亦无用,李治叹道:“朕立太子便为今日,你怎能不受?以后天下靠你了,要用心……”
他有无数的话想说,但气息接不上,千言万语堵在心头,只能简而言之,又把目光移向裴炎,“你肩上的胆子不轻啊……”
君臣父子尚在感叹,秘书郎却已在郭正一指点下运笔疾书:
朕闻皇极者天下之至公,神器者域中之大宝,自非乾坤幽赞,历数在躬,则凤邸不易而临,龙图难可辄御。所以荥河绿错,彰得一之符;温洛丹书,着通三之表。缅稽前古,道同归。朕之圣祖神宗,降星虹而禀枢电;乘时抚运,逢涣沸而属山鸣。濡足横流,振苍生之已溺……
这些话并非出于李治之口,但这样写也不算矫诏。因为诏书是颁布天下的,必须立意高远、冠冕堂皇,依照惯例在说正题前总要长篇大论一番。
武媚娘一声不吭坐在旁边,此刻群臣在侧,她最好的选择就是做个静谧的旁已溺……
这些话并非出于李治之口,但这样写也不算矫诏。因为诏书是颁布天下的,必须立意高远、冠冕堂皇,依照惯例在说正题前总要长篇大论一番。尤其遗诏,要追溯先代皇帝之神武英明,以示尊奉社稷、敬天法祖;还要称赞皇位继承者的才能,以示传承合法、顺天应人。这些都是套话,历代皇帝大同小异,不过是考执笔者的写作功底。郭正一乃贞观年间进士,素以文采见长,又谙熟朝廷典籍律令,一直是李治的御用笔杆,这几日早将开篇论述酝酿于心,此时脱口便出,秘书郎就按他说的写。
武媚娘一声不吭坐在旁边,此刻群臣在侧,她最好的选择就是做个静谧的旁听者,不过她心中还是存了几分忐忑。
以李治力求稳妥的性格,按理不会忽视她,还会明确地给她一些权力。
此刻李治病入膏肓,也不知道会不会改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